中国经济网11月5日讯(记者吴佳佳通讯员张路)为了提高我国膀胱癌早期诊断水平,由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牵头,组织全国52家三级甲等医院参加,开展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这项研究课题历时两年,全部采用国产探针,共完成研究病例4809例。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我国男性膀胱癌年发病率约8/10万,位居泌尿系统肿瘤第一位,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大部分膀胱癌可以通过手术得到治疗,但手术后膀胱癌的高复发率往往使患者感到沮丧,通常两年内术后复发率可达到40%-70%。膀胱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尤为重要。
目前膀胱癌临床诊断普遍使用膀胱镜检查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测两种手段。膀胱镜是有创检查,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尿脱落细胞学检测敏感性低,容易造成漏诊。因此,寻找一种无创无痛、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对膀胱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很有必要。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检测遗传学改变的分子细胞技术。本身操作相对简单,重复性好、稳定,并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与传统方法相比,FISH技术是基因检测,与形态学检测相比可以更早的发现细胞异常,大幅度的降低漏诊率;而且这项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测技术,只需要使用患者的尿液或膀胱冲洗液检测肿瘤脱落细胞;因此,FISH非常适合膀胱癌的早期检测和复发监测。
在欧美等国,无创、无痛的FISH技术已成为临床检测膀胱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上常见的膀胱癌遗传学改变也是在西方人群中获得的。而中国人群的身体素质、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及个人生活环境等都与西方国家人群不同,中国人群膀胱癌的发生及发展也可能与西方人群有所异同。因而,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的膀胱癌遗传学改变资料,探索是否对尿液或膀胱冲洗液中细胞进行以上遗传学改变的检测也能早期诊断中国患者患膀胱癌的可能性。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课题“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了中国人群膀胱癌遗传学异常的情况,对比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尿脱落细胞学两种检测方法,为膀胱癌的诊断建立了新的技术平台。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可疑膀胱癌患者,如果FISH结果阴性,虽然患者有血尿等症状,排除患膀胱癌的可能性达83.2%;如果FISH结果阳性,则患者患有膀胱癌的可能性达94.5%。因此,FISH检测完全可以成为继尿脱落细胞组织学后又一个无痛、无创伤性的对膀胱癌进行诊断的有效手段,该途径可极大地提高尿脱落细胞检查的敏感性,显著提高膀胱癌的诊断水准。证实FISH是膀胱癌早期检测的有效手段,对膀胱癌的复发监测可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次研究课题在52家三级甲等医院成功建立了针对膀胱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的标准化样本处理、质量控制、实验操作及程序分析平台,构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检测标准和适合中国各级医院情况的实验方案;培养了100多名制片技术成熟,阅片经验丰富的技术操作人员及分子病理、分子诊断的专业人才;此次课题研究使用的荧光原位杂交国产探针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批准。
实现了检测试剂国产化进程,探针质量稳定可靠,价格比进口试剂降低了70%左右;这些均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