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疗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护理推荐到首页 □董立贞 《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第12期1/3页123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2-1845-01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脾功能亢进症(简称脾亢)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综合征,表现为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现采取部分切口泵栓塞术(PSE)治疗脾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8~56岁,平均38岁。原发性脾亢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脾亢12例,全血细胞减少12例,单纯白细胞、血小板减少6例,6例脾脏均肿大。
1.2方法:X线下,在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前端置于脾动脉主干内,注入适量造影剂,行DSA检查,示脾动脉及实质情况。再次将导管前端置于脾门外,避开胃网膜左动脉、胰尾动脉、胃短动脉,证实无误后,将朋胶海绵剪成2mm×2mm×2mm,加76%泛影葡胺适量及头孢哌酮搅拌均匀,配成朋胶海绵─造影剂─抗生素混悬物(栓塞剂)经导管内注入,观察脾动脉的血流方向、流速。当栓塞剂消退缓慢时停止注入。栓塞后再次脾动脉造影,观察栓塞后脾脏情况,满意后退出导管,压迫止血15~20分钟。
2结果
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左上腹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血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在短期内明显上升,3个月后稳定在正常值。
3护理要点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对介入这一新的治疗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安慰、鼓励患者,协助医生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手术操作方法、简单的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需要患者配合的方面以及如何配合,对待患者提出的疑问,要有问必答,使其能够建立足够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3.1.2常规检查及护理:给予必要的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B超、心电图等。做好基础护理工作,询问有无药敏史、糖尿病及气管炎、哮喘等,做好碘过敏实验,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做好穿刺部位局部皮肤的清洁工作,有助于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2术中护理:由于介入治疗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的,护士的态度、行为、表情对患者起到无声语言的作用。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不断与之交谈,多给患者以良好的语言刺激,稳定患者情绪,解除紧张、恐惧心理,以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烦躁、出冷汗、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如果出现应予抗过敏、抗休克、吸氧等急救措施,及时处理以防并发症发生。
3.3术后护理
3.3.1心理护理:避免各种医源性不良刺激,不在患者面前窃窃私语,对家属应讲明病情,建立良好的治疗氛围,减轻患者的心理负荷,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
3.3.2做好基础护理工作:患者返病房后,严密观察病情,使患者右下肢制动24小时,注意有无碘迟发反应,穿刺点有无出血、溶血、血肿,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尿量1次。如患者尿量减少,应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对病程长、体质弱、食欲差者给予高热、高蛋白、低盐、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保持大便通畅。
3.4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3.4.1局部血肿:穿刺点拔针后局部加压包扎,避免血液外渗,造成局部血肿,术后24小时内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嘱其不要多动、翻身,每15~20分钟巡视1次,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皮色是否苍白及其温度高低,穿刺侧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避免排泄物污染,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以防穿刺局部感染。
3.4.2发热:多在手术后当日或次日发生,范围在38~39℃之间,呈驰张热型,持续1~2周左右,为脾脏缺血坏死造成的吸收热,与脾实质梗死程度有关。及时准确地给予抗炎治疗,以预防脾脓肿等感染性并发症。用物理降温方法,当体温下降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物、床单。记出入量,避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补充体液,防止体液丧失过多。
3.4.3疼痛:由于脾栓塞后脾部分梗死及包膜紧张,致使左上腹剧痛,可放射到左肩部,术后3天内明显,持续5~7天后逐渐减轻。因个体差异大,表观不一,护士必须及时、准确地观察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及程度,给予对症处理。止痛药、镇痛剂及暗示疗法,以转移其注意力,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说明疾病原因及缓解时间。护士要结合临床检验结果及时向医生报告,以利及时诊治,从而减少较大并发症的发生。1/3页123评论(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