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部发表于2007-7-2911:26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align=center][color=Red][size=6]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size][/color][/align]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症状大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症状轻重不一,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意识障碍 如激惹、过度兴奋、反应迟钝、嗜睡及昏迷等。
2.肌张力改变 早期肌张力可增加,后期及严重者肌张力减弱或松软。
3.原始反射异常 拥抱反射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4.惊 厥 中度以上通常有惊厥,常在生后12~24小时出现,最迟72~96小时出现。可以是明显的肢体抽动或只是面部肌肉抽搐、吸吮动作异常、眼球凝视或出现呼吸暂停。
5.颅内压增高 通常在生后4~12小时逐渐明显,严重病例在生后即可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前囟隆起、张力增加。
6.脑干功能障碍 重症者出现瞳孔改变、眼球震颤和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等。诊断:结合围产期窒息史、生后2天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及辅助检查资抖,可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
(一)头颅CT检查
轻 度:散在、局灶性低密度影分布于2个脑叶。
中 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灰质对比模糊。
重 度:弥漫性低密度影,灰质白质界限消失,但基底节及小脑尚有正常密度。中、重度者常有颅内出血。 (二)头颅B超检查 可发现脑室变窄或消失,提示脑水肿;脑室周围高回声提示白质软化、水肿或充血;散在高回声区示广泛脑水肿或脑实质缺血;局限性高回声区示某主要血管缺血损害。足月成熟儿检查异常,特别是脑萎缩或脑实质囊性变者,或在未成熟儿有脑囊肿和脑室扩大者,往往提示存在永久性脑组织破坏和后遗症。 (三)脑电图 脑电图异常程度与病情轻重程度相平行。脑电图正常或单灶者,预后好;持续异常(等电位、低电位、快波、暴发抑制波形等)脑电图,尤其是周期性、多灶性或弥曼性改变者,是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信号。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保持安静、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中毒。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维生素K15mg/d,或输鲜血或血浆。及时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
(二)重症监护 进行心肺、血压、颅内压及脑电监护,严密观察体温、呼吸、神志、眼冲、瞳孔大小、前囟情况及有无早期惊厥的情况。维持血气和pH在正常范围。当出现心功能不全和休克时要及时处理。
(三)维持热量和适当限制液量 一般生后3天之内液体量应限制在每口60~80ml/kg,输注速度每小时4ml/kg。葡萄糖摄入量每天10~20g/kg,使血糖维持在4.2~5.6mmol/L,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应慎用碳酸氢钠以免加重脑水肿。
(四)抗惊厥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首先是注意HIE时可能存在的代谢紊乱如低血糖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的立即处理。一旦确定惊厥不是由代谢紊乱引起,需用抗惊厥药物。原则上选择一种药物,剂量要足,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药物血浓度,用药后密切观察,以惊厥停止、安静入睡、呼吸心律平稳、掌指弯曲有一定张力为度。
1.苯巴比妥 控制新生儿惊厥首选。首次给以负荷量15~20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缓慢注射。如惊厥仍未控制,可每隔10~15分钟再给5mg/kg,直到惊厥停止,总量可达30mg/kg。惊厥控制后,12~24小时开始给予维持量,按每天5mg/kg,分两次静脉或肌内注射,每12小时1次,2~3天后改为口服维持。与安定合用时注意到对呼吸抑制。
2.安 定 为治疗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剂量为每次0.3~0.5mg/kg,缓慢静脉注射。此药半衰期为15分钟,通过血脑屏障快,消失也快,因此可于是15~20分钟后重复使用,一日之内可应用3~4次。对难于控制的截了当惊厥可每天给3~12mg/kg连续性静脉滴注。
(五)脑水肿的治疗
1.20%甘露醇 每次0.25~0.5g/kg(1.25~2.5ml/kg),可6小时使用一次,静脉注时或快速静脉滴注,颅内压的高低及意识状态可作为是否需要重复给药的指标。
2.肾上腺皮质激素 早期应用有持续缓解脑水肿的作用,可减少甘露醇的重复使用。常用地塞米松,每次0.5~lmg/kg,每6~12小时1次,多在48小时内应用,48小时后根瞩病情决定停用或减量。
3.控制液量 因脑水肿致颅内高压时,控制液体量每日60~80ml/kg,并根据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尿量、体重变化进行调整。
(六)恢复脑血管灌流量 当收缩压低于6.67kPa(50mmHg)时可给予静脉滴注多巴胺(每分钟3~5ug/kg)和多巴酚丁胺(每分钟2.5~10ug/kg),开始时用小剂量,渐增大至高量。
(七)改进脑细胞代谢
1.胞二磷胆碱每日100~125mg,加入10%葡萄糖液100~150ml内,静脉滴注,生后第2日开始,每日1次,直至症状好转或出院时。
2.脑活素每日1~2ml,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可用2~3疗程。3.其他可应用细胞色素C,ATP、辅酶A等。
(八)高压氧治疗 可用高压氧舱全舱给氧法,每日治疗1次,氧浓度为90%~100%,压力为2kPa,每次2小时,视病情可连续进行5~10次,至临床症状及B超示脑水肿消失。有惊厥者,待抽搐停止、呼吸脉搏稳定后入舱,合并颅内出血则在病情稳定6小时后入舱。
dxjzlj发表于2007-12-1922:33
很常见的一种病 治疗原则要掌握
齐可彬医生发表于2007-12-2015:35
肾上腺皮质激素 早期应用有持续缓解脑水肿的作用,可减少甘露醇的重复使用
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