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人蠕形螨病

第七节 鹿蠕形螨病

2009-12-01 www.shuangliao.gov.cn A +

第七节鹿蠕形螨病

1978-1984年间,双辽县鹿场有11只梅花鹿陆续发生蠕形螨病。1982年,丁润峰曾在中国动物学会主办的综合性中级学术刊物《动物学杂志》上首先报道了该场东北梅花鹿蠕形螨病。蠕形螨有其固有的寄主属性。此前,无人报道该病。

患鹿的病变,主要见于鼻梁、眼周围、口周围、颜面部、下颌部、膝褶、腹内外侧、四肢中部和上部、会阴部及尾的腹面等处皮肤上。其它部位的皮肤,较少发生。本病临床表现,通常有结节型、鳞屑型和脓疱型3种病变。

结节型病变,多见于头部、股部及颈侧部皮肤上。患部出现许多豆粒大以至指盖大的结节,结节和皮肤愈着,无游动性,隆凸于皮肤表面。结节硬固而稍具弹性。如若一些结节聚集在一起时,常常呈现瘤样外观或形成数条隆起的皱纹。当切开结节时,见有黄白色粉状的内容物。此型病变较轻微,一般是本病初发阶段的一种表现。病初,患鹿不表现其它明显的症状。

鳞屑型病变,主要见于下颌、颈侧、四肢上部、肘后、胸侧、腹下、股内外侧、膝褶、会阴部等处的皮肤上。患部皮肤结节增多,充分血发红,毛根处皮肤微肿起。局部皮肤逐渐增厚,弹性大大降低,表面凹凸不平,出现许多皱纹和皱襞,并且被覆大量糠皮样具有粘性的灰白色鳞屑,污秽不洁。在细嫩柔软被毛稀少的患病皮肤上,透过皮肤可见到黄白色大小不一的点状或圆球样物。此型病变是该病病情发展的表现。患鹿被毛粗乱、短生而变脆,易于折脱。较为严重的病倒,生长发育迟缓。成年患病公鹿表现脱盘晚,产茸能力下降,茸型不规格,颜色发暗,干枯而瘦小。有的病鹿,被毛转呈灰褐色,失去特有的“梅花斑”,状似个体短小的灰色毛驴。

脓疱型病变,由于化脓菌混合感染形成。蠕形螨大量寄生,旺盛繁殖,病鹿营养状况日渐低下,患部皮肤轻度脱毛,发生更多的皱纹和皱襞,一些化脓性病原菌乘机侵入毛囊,疾病逐渐发展为亚急性经过,出现许多脓疱型病变。患部皮肤上发生大小不一如同砂粒样坚硬性脓疱结节。一些脓疱结节,有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脓疱,其周围出现“发炎带”,由脓疱的破溃处流出淋巴液。淋巴液干燥后,形成许多痂皮,粘附在局部皮肤上。病鹿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眼结膜渐呈粉白色,生长发育不良。成年患病公鹿,仅能生长一点儿乏养性不分生侧枝的病态形鹿茸,失去其饲养价值。

通常情况下,一般不见病鹿有痛觉和痒觉表现。但于四肢上部、肘后及膝褶部位皮肤上发生严重感染的病鹿,常常表现运步强拘。该病患鹿,一般病程较长。轻者,通常不会发生死亡;然而,亚急性脓疱型病变的患鹿,却可因渐进性贫血及全身中毒而死亡。

病鹿死后剖检时,可见患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减少,皮肤下层有密集的淡黄白色的点状或圆球样物,取之制做压片镜检,可发现许多虫体。

该病由接触传染。鹿的年龄、被毛的长短和疏密、机体的状况以及圈养的密度等,对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通常,幼鹿(尤期是体质衰弱的幼鹿)较成鹿易于感染;被毛稀而短者较被毛长而密者易于感染;在鹿脱毛的季节,如果圈舍狭小,饲养密度大,鹿只拥挤,而且在群内混有病鹿时,容易发生扩大传染。

双辽县鹿场在该病流行初期,曾有14%碘酊外涂法治疗病鹿,未见明显效果。以后,发现患鹿便及时淘汰,并且火焰点燃柴草和汽油喷灯烧烤圈舍地面和墙壁,以杀灭螨虫,疫情渐渐根除。

上一篇文章:第六节鹿肠毒血症
下一篇文章: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