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皮样囊肿

开颅术后并发表皮样囊肿1例报告

2009-11-30 qkzz.net A +

开颅术后并发表皮样囊肿1例报告推荐到首页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年第08期1/2页12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

患者,男,49岁。因右颞自发性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5年,2周内癫痫发作2次伴精神症状入院。查体:右颞骨窗张力不高,余无阳性体征。ct显示:右颞脑内原血肿区4cm×3cm×2cm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变无明显强化。故行手术探查。手术沿原切口入路,术中见右颞脑内有灰白色肿物,4cm×3cm×2cm大小,有包膜,内侧壁与脑室颞角紧密粘连,血供差,周围脑组织胶质细胞增生。完整摘除肿物,内含豆腐渣样物。病理报告:表皮样囊肿,术后10天病人痊愈出院。

讨论:表皮样囊肿多起源于残余在颅内的胚胎上皮母细胞。在胚胎发育3~5周,当神经管脱离外胚层而闭合时,这些细胞残留包埋在颅内。因此,多见于中线脑外硬膜外。1954年,choremis等注意到腰椎穿刺后局部椎管内发生该病;1961年biockey和schorsteon复习了8例相关儿童资料后发现,大多数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行鞘内注射后穿刺椎管局部发病。此外,有实验表明,直接将皮肤碎片注入小鼠脊髓和额部可产生同样囊肿。因此,有人提出医源性的病因学说,诸如穿刺、损伤或手术时将皮肤组织带入颅内而引起。此种情况较罕见。本例患者5年前曾行开颅手术,且表皮样囊肿发生于手术区,故可考虑为手术时将皮肤组织带入颅内而形成植入性表皮样囊肿。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多有癫痫表现,且临近的脑组织因受刺激而呈现胶质细胞增生,本例与之相符。本例特别提醒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时尽可能连同包膜完整切除,遇有囊肿破裂,要反复冲洗瘤床,以减少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

(编辑梅燕)

1/2页12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