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27岁,已婚,于妊娠34周时出现头晕、全身浮肿,来院就诊,诊为“妊娠34周,G1Po。双胎,“妊高征”入院治疗。入院时血压160/l00mmHg;尿蛋白1500mg/L,全身浮肿;血常规:血红蛋白85g/L,乙肝7项:HBsAg(),HBsAg(),Anti-HBc();血生化:血浆总蛋白45.4g/L,白蛋白20.7g/L;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6.2s,纤维蛋白原1.85g/L;肝肋B超示肝弥漫性改变,可疑肝硬化早期;双肾B超示双肾弥漫性病变并双肾轻度积水。再次追问既往史,无肝炎病史,未治疗过乙肝。入院后给予解痉、阵压、利尿、护肝及补充纤维蛋白原,预防出血等治疗5d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患者其他症状无改善,水肿加重,出现少尿。在补充纤维蛋白原后,纤维蛋白原仍1.8g/L,输白蛋白后,血浆白蛋白18.9g/L。诊断为:妊娠345周G1Po。双胎,妊高征,乙肝合并早期肝硬化,妊高征性肾病。于入院第6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见腹腔内有腹水,最约500mL。术中娩一男一女两名早产活婴,阿氏评分均为8分。缝合子宫切口后无活动出血,子宫收缩良好。关腹过程中出现血压降低,70/40mmHg,给予加腹压、输血、快速扩容,症状缓解,血压恢复正常。此过程约20min,之后出现阴道大量流血,初始尚有血凝块,后为不凝血。输血对症处置后血不止,3P实验阳性,D-二聚体实验(),凝血酶原时间18s,纤维蛋白原1.4g/L,诊为DIC,行全子官切除术。术中创面无明显渗血,留量腹腔引流管,关腹。术后患者状态差,神志清醒。血压80/50mmHg,尿量约50mL,为血性。急查全血生化示,肝功:ALT23IU/L,AST32.4IU/L;总蛋白TP31.8g/L,ALB17.9g/L;总胆固醇(CHOL)0.5mmol/L;肾功BUN11.55mmol/L,肌酐(CREA)216.2μmol/L;血常规示:WBC25.97×109g/L,RBC1.79×1012g/L,Hb51g/L,血小板69×109/L。患者嗜睡,腹腔引流为血水。术后诊断:产后出血,DIC,肝衰竭,妊高征性肾病。给予补充新鲜血、白蛋白、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营养支持,改善肾功,预防心衰,保肝治疗,控制感染并调整离子,预防出血治疗。严格监控肝功、肾功、离子、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策。患者病情于治疗早期经常反复,于肝功能恢复后,病情开始平稳,于术后35d痊愈出院。
2 讨论
2.1诊断分析
2.1.1本患者存在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术前即有妊高征存在,而妊高征时有类似DIC的血液改变,存在亚临床DIC过程,在此基础上如发生产后出血、休克、促使亚临床DIC转化为急性DIC。此例患者上述过程均存在,故诱发DIC风险极高,这成为本例患者的发病原因。
2.1.2临床表现
①出血是DIC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本例患者产后大量阴道流血,少量凝块后继发为不凝血,并出现血尿,腹腔引流液为大量血水,均提示其出血力DIC的早期症状。
②高凝状态:该患始终未出现明显高凝状态,从术前的凝血常规看纤维蛋白原略低于正常值,术后针头无阻塞,说明其临床症状出现时已不处于高凝状态。
③栓塞症状主要表现为脏器功能衰竭,如肺栓塞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紫绀等;脑栓塞可有头痛、昏迷、抽搐等;肾微血管栓塞可引起腰痛、血尿、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很快发生急性肾衰;胃肠黏膜血管栓塞引起出血、坏死,可有消化道出血、皮肤可有淤斑等。该例患者在休克缓解血压正常的情况血尿、尿少的情况持续存在,皮肤淤斑可见。
2.1.3实验室检查诊断
本例患者3P实验阳性,PT18s,较基础值延长3s,纤维蛋白原测定为1.4g/L,D一二聚体阳性(继发性纤溶性抗进指标),血小板69×109g/L减少,说明其诊为DIC依据充分,且已进入消耗性凝血阶段。
2.2治疗
2.2.l积极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是治疗DIC的关键。
本例患者在妊高征得以控制后于剖宫产分娩时出现低血压休克,继发产后出血,考虑为产后循环衰竭所致。术前积极纠正妊高征,补充纤维蛋白原及血浆蛋白,产后大出血发生后,在对症处理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及时切除了子宫。在对症治疗DIC的同时有效地改善肝衰竭、肝昏迷症状,使其肝功能得以恢复,肝功能的恢复和稳定使患者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并最终痊愈。所以,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保肝治疗,改善肝功能为关键,同时改善肾功能,预防肾衰的发生。
2.2.2肝素的使用
本例患者在初发病时并未应用肝素,原因是症状出现时患者已进入消耗性凝血阶段,且此时患者肝衰竭,此均为肝素应用的禁忌,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肝功能逐步改善,而其DIC过程发生出血和高凝交替出现的现象,此时,在实验室数据的支持下我们应用了低分子肝素1500IU,l次/d,皮下注射,效果良好。
2.2.3抗纤溶治疗
患者出血症状明显,尿量、色渐恢复后,给予止血芳酸0.3加入5%葡萄糖250mL,2次/d静点。
2.2.4补充凝血因子
血小板减少可输血小板悬液;APTT显著延长,可输新鲜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并可输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或选择性输入凝血因子,如Ⅷ因子等;在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时给予输入纤维蛋白原。
2.2.5抗休克
改善微循环,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离子紊乱。
2.2.6预防感染
本例患者术后出现金葡菌感染,并发展为腹膜炎,在腹腔引流液培养、咽拭子培养及血培养证实感染后,改用万古霉抗感染,效果明显。
0顶一下返回首页关键字:经验交流来源:(存档页暂不支持评论,有疑问请至论坛讨论.)
看过本文的读者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