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乳头状腺瘤

|>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误诊一例报告<| -

2009-11-30 xn--ekr1om73fdhk.com A +

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误诊一例报告作者:刘益龙文章来源:Internet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0-13【收藏到网摘】:

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又名腺淋巴瘤,现多命名为沃辛瘤(warthintumor),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近年来多有学者认为此瘤系胚胎时期腮腺腺体组织迷走到淋巴结而致〔1〕,易误诊为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或混合瘤,我科临床诊治一例因肿瘤与面神经高度粘连,术中误诊为粘液表皮样癌,现报告如下:

患者谢某,男,59岁,因无意中发现右面后区较左侧皮肤稍隆起而就诊。入院时专科查:面部外形正常,开闭口活动正常,开口度3.7cm,右侧颌后区可触及一质地较韧、位置较深的圆形肿物,大小约2.5×2.5cm,无明显压痛,肿物与右下颌骨后缘相邻,活动度小,口内触诊(-),CT示“右腮腺区肿物,良性可能”。拟“右腮腺混合瘤”收住院。入院后于2004年3月13日在局麻下行“右腮腺肿物摘除+右腮腺浅叶切除”术,术中见肿物约2.5×3.0cm大小,位于腮腺浅叶颞干分叉处,包膜较完整,因肿物压迫面神经颈面干而使其分支明显变细,肿物与面神经粘连明显,分离困难,分离过程中肿物破裂,见其呈囊性,流出少量白色粘液样物,考虑到粘液表皮样癌可能,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均强烈要求尽力保留面神经,经仔细分离完整摘除肿物及腮腺全叶,肿物摘除后约20分钟,见其所压迫的面神经分支变粗,约为受压迫前的3倍。术后病理报告为“右腮腺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

1、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误诊分析:

本例肿瘤术中见肿物呈卵圆形,内容物呈白色粘液样,因与面神经高度粘连而在术中怀疑为粘液表皮样癌,而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与良性混合瘤一般与面神经无明显粘连。

2、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男性好发,男女比约5:1,年龄多在40―70岁,常见于腮腺后份表面及其下极,直径3-4cm,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分叶,活动度较大,包膜多完整,切面可见囊腔,内含干酪样或粘稠液体,偶尔混有脓汁〔2〕。虽然该病与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良性混合瘤和粘性表皮样癌在临床上表现类似,但混合瘤大部分与腺组织保持移动,同位素99Tc锝术前扫描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99Tc锝的浓度集中,显像呈“热结节”,具有特征性。CT和(或)MRI发现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病灶,边界光整,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有明显强化,而且多发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可能。粘液表皮样癌术前造影可表现为导管有缺损中断,远断导管出现部分或完全不充盈,甚至导管破坏,碘油外露等恶性肿瘤表现,CT或MRI片可见腮腺腺体被边界不清的肿块破坏或挤压移位,由于三者在临床上有时不易鉴别,一般在术中作冰冻切片后方能确诊。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多有反复消长史,结合病史临床上与本病较易鉴别诊断。

3、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的治疗和预后:

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的治疗首选是手术,因瘤体多包膜完整,可以剥离而不必切除正常腺组织,,对多灶性病变则应行腮腺浅叶切除术〔3〕。本病治疗预后良好,少有复发,也有认为可恶变为淋巴肉瘤、乳头状囊腺癌和鳞状上皮癌,但恶变者少〔4〕。本例患者瘤体与面神经粘连明显,可能因肿瘤伴有慢性炎症性改变导致,术后2年观察未见复发。因此对于在术中无速冻病理诊断条件下,面神经的切除应高度慎重。

1.丘蔚六、张震康.口腔颌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0.

2.张永福.实用口腔颌面外科学.[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6.

3.翦新春.口腔颌面畸形缺损外科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28.

4.吴廷椿.口腔颌面科外科及头颈部整形外科临床实践.[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9.本文发表于06年口腔医学第6期【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