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t
[新手]森林脑炎
【治疗措施】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疾病初期可给予恢复期病人的血清,每日注射20~40ml,肌肉注射,直至体温降至38.5℃以下为止。对高热、昏迷、惊厥、呼吸衰竭等症状的处理,与乙脑相同。对瘫痪等后遗症可采用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康复措施。
据悉,森林脑炎已被我国政府列入法定的由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之一。森林脑炎病毒又为重要的病毒类生物武器之一。森林脑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三大疫区的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天山、阿尔泰山及横断山等6个自然疫源地,其中东北疫区最为严重。
------------------------------------------------------------
钩体病防治:
病人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加强营养。常用药物有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抗生素中的任何一种都行。轻型、中型病人首选庆大霉素或多西环素(强力霉素),重症病人首选青霉素。
钩体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但也不可掉以轻心。谈到钩体病的综合预防措施,郭主任认为,重点是管理猪、狗及灭鼠等,尤其是猪要圈养,猪圈要远离水源,防止粪尿外溢;食物要防止鼠尿污染。二是要尽可能的不接触或少接触疫水,注意自我保护。在钩体病多发地区,应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沟排水,填平坑洼,清除杂草。在湖区稻田里,割稻前应尽可能放干积水,或者在收割前3―4小时,向稻田内撒些生石灰、过磷酸钙、草木灰等,以便消灭钩体,然后才下田劳动。三是管理好水源,防止被污水污染。在还没有自来水的地方,要积极改水改厕,人畜使用的水源应分开,养成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从1958年以来,全国已经累计报告钩体病人250多万人,病死率较高。全国发病率高达10/10万以上的特大流行有10次,其中9次发生在洪涝灾害之年。钩体病按流行形式一般分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南方以稻田型和雨水型为主,北方以洪水型和雨水型为主。钩体病主要以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集中在农忙季节,对疫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
布鲁氏菌病防治方法
1、清净地区应加强饲养、卫生管理、疫情监视、检疫等工作,防止布鲁氏菌病传入。
2、受威胁地区应对畜群定期检疫和免疫接种。疫苗可用布鲁氏菌猪型2号弱毒活菌和羊型5号弱毒活苗,前者可采用注射、口服及气雾免疫,牛、羊免疫期为2年,猪为1年;后者可采用注射和气雾免疫。
3、疫区应搞好定期检疫、隔离、消毒、杀虫、灭鼠、处理病畜、培育健康幼畜和免疫接种等工作。
人对布鲁氏菌病易感,应加强预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
羌虫病
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宜卧床休息,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翻身。多饮水,注意补充足量的水分。高热可用冰敷,乙醇试沐浴等物理措施降温,酌情使用解热物但慎用大量发汗的解热药。烦燥不安时可适量应用镇静药物及
2、病原治疗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体温大多在1-3d内即逐渐下降至正常,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4次分服。口服困难者也可静脉滴注给药。热退后剂量减半,再用7-10d。四环素族也可获满意治疗效果可选用多西环素,成人剂量为0.2g,1次/d,连服5-7d。其他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也具一定疗效不宜使用四环素族的儿童可此类药物。罗红霉素剂量,成人0.6g/d,儿童2-3mg/kg/d,2次分服,热退后剂量减半,疗程10d。
(1、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我国南方以黄毛鼠、褐家鼠为主,而北方则以黑线姬鼠、社鼠等为主。鼠类感染后多无症状,但病原体在其内脏中能长期存在,因而也是本病的主要贮存宿主。此外,兔、猪、家禽、鸟类等也可被感染或携带羌螨,故也可为本病的传染源及贮存宿主。人被羌螨叮咬仅属偶然现象虽然被感染后血中出现病原体,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羌螨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已证实能传播本的数十种羌螨以地里纤羌螨其红纤羌螨主要传播媒介。羌螨喜生活于暖湿的丛林绿野、溪畔湖岸,这些地带鼠类潜行,羌螨幼虫叮吮感染羌虫病东方体的鼠类体液受染,病原体在幼虫体内繁殖,经蛹、稚虫、成虫和卵而传给第二代幼虫,幼虫再叮咬鼠使其受染,如此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因此羌螨既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羌虫病东方体的原始储存宿主。人因进入林地被羌螨幼虫叮咬而受染。羌螨仅幼虫为寄生性,其余阶段自营生活,且在一年终多仅吸吮一次人和动物的体液,但由于病原体可经卵下传幼虫,因此传播羌虫病的是感染病原后的第二代幼虫。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人员及青壮年因暴露机会多而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对异株的免疫则仅能维持数月,故可再次感染发病。)回答:2007-12-2623:46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