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伸指肌腱损伤

断肢(指)再植术

2009-11-30 www.39.net A +

断肢(指)再植术http://www.39.net     时间:2006年08月23日  自陈中伟等(1963)首次在我国第1例前臂完全离断的病人再植成活以来,全国普遍开展了断肢(指)再植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特别是70年代以来,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断指再植,断指再植的成活率由63.7%提高到93.2%,甚至有十指完全离断再植成活的报道,而且再植肢体和手指有一定的功能恢复。但断肢(指)再植是创伤外科的一个新课题,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断肢(指)的分类]
  
  断肢是指四肢大肢体的创伤性离断。断指是指掌指关节以远的手指离断。它们分为两类:
  
  1.完全离断伤肢(指)的远侧部分完全离体,无任何组织相连,或只有少量组织相连,而这些组织清创时必须切除者。
  
  2.不完全离断伤肢的断面有骨折或脱位,相连的软组织少于该断面总量的1/4,主要血管断裂或栓塞;或伤指断面只有肌腱相连,残留的皮肤不超过周径的1/8,其余血管组织完全断裂,而伤肢(指)远侧部分无血液循环或严重缺血,不缝接血管将引起肢体(手指)坏死者。
  
  [应用解剖]
  
  1.肢体术者应熟悉四肢的局部解剖,特别是血管、神经的走行,这是断肢再植成功的条件之一。由于四肢解剖的内容太多,难以全面叙述。现将四肢不同断面的解剖关系图示如后[图1⑴~⑿].
  
  2.手指
  
  ⑴皮肤和骨骼:拇指有2块指骨,即远侧和近侧指骨;其余4指各有3块指骨,即远侧、中间和近侧指骨。骨骼周围除肌腱外,仅有皮肤包裹。手指背侧皮肤薄,皮下脂肪组织少,具有弹性,活动度大,对手指肿胀有一定的缓冲余地。因此,断肢再植时常选指背浅静脉作缝合。手指掌侧皮肤厚,皮肤与骨骼之间有多数纤维组织相连,称为骨皮韧带。骨皮韧带之间充满脂肪组织,故掌侧皮肤缺乏弹性,活动度极小,稍有肿胀即可压迫穿行其间的指动脉,引起再植手指的血运障碍[图2].
  
  手指掌侧皮肤有3条横纹,即近侧,中间及远侧指横纹。除中间指横纹相当于近侧指间关节外,其余2条指横纹不在关节部位[图3].了解指横纹与指骨的关节以后,临床上可以利用指横纹来判断断指的部位。
  
  ⑵肌肉和肌腱:手指没有肌肉组织,来自前臂和手掌的肌肉至手指都已成为肌腱。依其功能主要分为2组:掌侧为屈指肌腱,背侧为伸指肌腱。伸指肌腱在近侧指骨背侧形成强有力的指背腱膜,并分为3部分:中央腱条止于中间指骨基底部,两侧腱条承受蚓状肌及部分骨间肌以后,止于远侧指骨的基底,骨间肌的其余部分止于近指指骨的基底[图4].
  
  掌侧的屈指肌腱位于坚韧的腱鞘内,分为屈指浅肌腱和屈指深肌腱。在近侧指骨基底部,屈指浅肌腱分为两股,止于中间指骨的两侧;屈指深肌腱则通过屈指浅肌腱之间,止于远侧指骨的基底[图5].
  
  ⑶血管和神经:手指的动脉主要来自掌浅弓发出的4个分支,即指总动脉。在指蹼上1cm左右,指总动脉分为两支指固有动脉,供应手指掌面。由桡动脉分出的拇指主要动脉及示指桡侧掌动脉,供应拇指的掌面及示指的桡侧掌面[图6].手指背侧的血运由指背动脉供应,但多较细小,且与指掌动脉互相吻合,临床意义不大。断指再植时主要缝合指掌动脉。
  
  手指的每一动脉均有2条伴行静脉,但甚细小,缝合困难。手指的浅静脉有背侧和掌侧浅静脉,分别位于手指掌侧和背侧皮下。一般掌侧浅静脉多较细小,且位于骨皮韧带之间,分离与缝合均较困难。背侧浅静脉较粗大,位于背侧皮下,易于分离和缝合。因此,断指再植多缝合背侧浅静脉,以回流血液。指背浅静脉愈近掌部愈粗大,走向也有一定规律性。在近节指骨有2~3支浅静脉,位于指背的桡侧和尺侧[图7].指背浅静脉愈近末梢愈细小,呈网状,且无一定的规律性。
  
  桡侧三个半手指由正中神经分布,尺侧一个半手指由尺神经分布[图6].指神经与指动脉伴行,动脉位于指屈肌腱鞘的两侧,指神经位于指动脉的掌面[图8].
  
  [适应证]
  
  断肢(指)是由创伤所致,但致伤原因和损伤的严重程度不相同,断肢(指)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病理改变也各不相同。因此,再植手术的指征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总的要求是在确保伤员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努力为病人保留任何一个有用的肢体或手指,决定断肢(指)是否再植,应考虑下列几个问题:
  
  1.全身情况全身情况良好,能耐受再植手术者,应考虑再植。一般说来,引起断肢的暴力往往很大,除肢体离断伤外,极易并发休克及主要脏器损伤。当伤员并发休克和重要脏器损伤,应紧急处理,以抢救生命,断肢(指)可暂时冷藏保存,待伤员全身情况好转,能耐受手术时,再行再植术。反之,如病人休克持续的时间较长,或脏器损伤经过治疗后全身情况不稳定者,应考虑放弃再植。
  
  2.局部条件断肢(指)再植的目的不是再植成活,而是恢复功能。这就要求离断的肢体或手指应当具备一定的长度和完整性,特别是对构成肢体功能的重要组织,如骨骼、血管、神经和肌肉等,进行仔细检查,作出判断。
  
  ⑴骨骼缺损的长度:骨骼是肢体各种功能组织的支架,要求具备一定的长度,不能无限制的缩短骨骼。一般说来,上肢的主要功能是手指的活动,即使骨骼缩短较多,仍可能有一定的功能,比假肢灵活和实用。下肢的功能主要是负重和行走,如骨骼缩短超过15~20cm,即不能适应行走,失去再植的意义。两侧下肢均离断者,相对的不受骨骼缩短的限制。两侧同时再植或移位再植,可互相调节长度,如一侧肢体再植,另一侧可用等长的假肢补偿。手是精巧活动的器官,是人体的外露部分,指骨缩短超过2.0cm,不但影响功能,且不美观。
  
  ⑵血管损伤的程度:凡血管内膜广泛损伤,估计用血管移植难以解决者,或由于碾轧伤使远侧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伤者,或由于齿轮挤压伤,使远侧血管呈广泛节段损伤者[图9],或由于撕脱伤,使主要动脉的分支广泛撕断者;或断肢(指)直接浸入低渗、高渗或凝固性消毒液中,以致血管内膜损伤者,均不应再植。
  
  ⑶神经损伤的程度:神经损伤严重,无法修复或重建者,即使再植成活,但肢体没有功能,反而成为累赘。如上肢高位断肢,臂丛自椎间孔抽出,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宜再植。
  
  ⑷肌肉损伤的程度:肌肉是肢体活动的动力,只有具备某些健全的神经和肌肉,才能满足肢体的基本功能。因此,广泛的肌肉挤压伤而失活者,或暴力使肌肉或肌纤维间纵行裂开,并使肌束间的血管断裂,如切除这些肌肉,势必影响肌体功能,而且以后不能用肌腱转移,或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移植重建功能者,不宜再植。
  
  3.再植时限众所周知,如断肢(指)缺血时间过长,由于缺氧和其他原因,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最后形成不可逆性变性。此时,即使接通血管,恢复血流,断肢(指)非但不能成活,反可因大量代谢产物和毒素的吸收,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所以断肢(指)血运中断到可以再植的时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度,这种限度称为再植时限。再植时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与肢体离断平面的高低、离断肢体所含肌肉的多寡,以及是否经过低温保存等有关。一般说来,离断肢体的平面愈高,所含的肌肉愈多,耐受缺血的时间愈短。低温能降低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少能量的消耗,耐受缺血的时间也就相对延长。迄今临床上断肢有离断36小时而再植成功的报道,动物实验将狗腿离断后,于0~4℃冷藏108小时,仍再植成功,并恢复功能。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报道(1972)114例各种类型的断肢,再植时限在6小时以内的47例成活率为95.7%,10小时以内的37例,成活率为78.4%,10小时以上的30例,成活率为60%,因此,断肢(指)再植应有一定的时限,而且可因各种因素不同而有差别,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4.断指的特点临床上,断指比断肢多见,断指再植的适应症除上述各点外,还要考虑:
  
  ⑴手指解剖上的特点是皮包骨,血管、神经细小,只有肌腱,没有肌肉,对缺血、缺氧的耐力最强。因此,其再植时限可比断肢适应较长。
  
  ⑵手指离断后,出血不多,对全身扰乱较小,不易引起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亦极少引起严重中毒等改变;而且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断指再植成活率达93.2%.因此,有人主张50岁以下主要功能手指(拇指或4个手指同时离断),在远侧指间关节的近侧离断,均应尽力再植或移位再植。单一手指离断,应根据病人情况,断指的完整性,估计再植后能恢复手指功能者也应争取再植。
  
  ⑶拇、示、中指的功能重要,无论是多个断指或单个断指只要可能,应行再植或移位再植。
  
  ⑷远侧指间关节以远的断指,由于血管细小,可直接缝合,或缝合血管再植。
  
  [术前准备]
  
  1.输液、输血纠正血容量不足,稳定全身情况。
  
  2.再植前,断肢(指)应冷藏(0~4℃)保存。
  
  3.断肢(指)的近段和远段应摄X线片,了解骨折或脱位情况。
  
  4.断肢(指)病人应根据伤情作化验检查,如血、尿常规、离子测定,CO2结合力及尿素氮等。
  
  5.检查血型,配血备用。
  
  6.高位断肢,全身情况严重者,应留置导尿,记每小时尿量。
  
  7.破伤风抗毒素1500单位肌肉注射。
  
  8.抗生素预防性应用:一般多用青霉素100万单位及庆大毒素8万单位,静脉点滴,每6小时1次。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最好于伤后3小时以内开始,持续1~3日。
  


页次:[1][2]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