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舌咽神经痛的病因,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局麻下乙状窦后进路舌咽神经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结果30例舌咽神经痛,29例疼痛立即消失,1例无效者于术后1月行第2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0.5~6年,疼痛均未再发作。结论舌咽神经痛的病因主要为血管压迫舌咽神经根,而颈内静脉孔区蛛网膜增厚粘连造成舌咽神经根的无法缓冲,受其动脉搏动性的压迫敏感区是病因学基础。认为舌咽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解除病因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关键词:舌咽神经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 中图分类号:R6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7)3-0094-02 我院自××××月以来,采用耳后小切口入路在探查舌咽神经根周围的同时力争查明病因,在我们以往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启发下,用来治疗舌咽神经痛30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18例,女12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为54.1岁。病程1~24年,平均14.2年。左侧痛18例,右侧痛12例 1.2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组均在讲话、咳嗽和吞咽动作时诱发疼痛,尤在急躁紧张时发作频繁。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5分钟,发作时均低头不语,其中有19例伴强迫头位和流涎,3例在疼痛发作时血压升高并出现晕厥。疼痛同时出现在患侧咽、舌根部和耳道深部者21例;咽和耳道深部痛8例;咽和舌根部伴同侧面部疼痛者1例。本组均在咽或扁桃体窝及舌根部有板机点。地卡因咽部喷雾试验均为阳性。本组术前均经过服药、针灸、封闭、射频热凝术等多种治疗方法不愈。 1.3辅助检查 30例术前均行头颅CT扫描或头部MRI检查,未有异常发现。12例行颅底X线片,除2例显示同侧卵圆孔不清外,其余未见异常。 1.4手术方法 局麻或加神经安定镇痛麻醉。耳后发际内下平乳突尖横切口,皮肤切口4~5cm。在枕乳缝交点处下方或紧贴乳突内缘钻颅,扩大骨窗约2cm×2cm,硬脑膜“⊥”形切开后悬吊。冷光源照明下用5倍手术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进行手术。首先确认内耳孔后,其下方即是颈静脉孔,该孔神经部由上而下排列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舌咽神经根一般较迷走神经根粗大,很易和迷走神经束区别。若确认不准,可用神经钩刺激一下,引起发病样疼痛,即证实为舌咽神经根。 1.5手术所见 术中观察发现30例颈静脉孔区均有蛛网膜粘连增厚并包裹舌咽神经根。舌咽神经与小脑后下动脉粘连,受其压迫者20例;椎动脉压迫者4例;小脑后下动脉+静脉压迫者3例;多根血管襻状(复合性)压迫者3例。所有的压迫血管都在进出桥脑处距舌咽神经根5mm以内。确认压迫类型后,锐性分离粘连的蛛网膜,剪取适当大小的涤纶片或Teflon棉垫入神经与血管之间起始段,对隔距较小者垫片后用小块明胶海绵充填,以期加大神经根与血管间隔距。复合性压迫的垫片后,从神经的另一侧前部夹出,使涤纶片两端对合并用银夹固定。 2结果 29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1例术后仍不减轻,于1月后经第2次手术,术中发现第1次手术时遗留一条动脉血管未能与神经根隔开,重新涤纶片血管减压后疼痛立即消失。本组病例无死亡。28例得到0.5~6年复诊和随访,原疼痛症状均未再发作。 3讨论 舌咽神经痛过去多数找不到原因,被认为是“原发性”神经痛。1977年Laha等报告6例舌咽神经痛,其中5例为动脉压迫。舌咽神经根在进出桥脑处,即中枢与周围神经的移行区,有一段神经缺乏雪旺细胞的包裹,平均长度2mm,简称脱髓鞘区,在临床上称这段特殊解剖关系为神经敏感区,该部位血管搏动性压迫,刺激即可出现舌咽神经分布区阵发性疼痛。本组30例均有动脉压迫,证实了它与舌咽神经痛的发病密切相关。目前因舌咽神经痛的动物模型尚不能建立,所以对病因的探讨只能根据术中所见和治疗效果进行判断。分析本组病人手术中所见,我们认为造成舌咽神经根部受压的原因可有多种情况,除血管因素外,还与小脑桥脑角周围的慢性炎症刺激,致蛛网膜炎性改变逐渐增厚,使血管与神经根相互紧靠,促成神经受压的过程。因为神经根部受增厚蛛网膜的粘连,动脉血管也受其粘连发生异位而固定于神经根部敏感区,致使神经受压和冲击而缺乏缓冲余地。作者近几年来,在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行血管减压术治疗中观察舌咽神经根周围,有相当部分病人有近靠的动脉,但病人无舌咽神经痛症状。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舌咽神经根部与附近血管紧贴现象是本病的解剖学基础。而颈内静脉孔区蛛网膜增厚粘连造成舌咽神经根部的无法缓冲,受其动脉搏动性的压迫是病因学基础。另有1例舌咽神经痛合并原发三叉神经痛,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值得近一步研究。 舌咽神经痛发病通常在40岁以后,这可能因中老年人脑血管常有硬化,弹性降低,并出现迂曲拉长形成血管襻,逐渐靠近舌咽神经根而形成神经性疼痛。本病的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骤然发作和突然停止,间歇期如常,且疼痛部位亦与其毗邻,可与三叉神经痛并存。因此不少舌咽神经痛病例被误诊为三叉神经痛。本组近1/2病例多年来在外院被误诊,来本院行地卡因咽部喷雾试验后才确诊。二者的鉴别点为:三叉神经痛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较浅表,板机点在脸、唇或鼻翼,说话、洗脸、刮须可诱发疼痛发作。舌咽神经痛较少见,以左侧发病较多,疼痛较深在,疼痛位于舌咽神经分布区,板机点多在咽后、扁桃体窝、舌根,咀嚼、吞咽常诱发疼痛发作。我们认为:一侧扁桃体、舌根、软腭、咽侧壁、耳道深部的刀割样剧烈疼痛,以吞咽动作诱发神经痛,用0.5%地卡因喷雾咽后壁疼痛缓解,应诊为舌咽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的表现除神经痛以外,偶然可伴有晕厥、心跳停搏和癫痫发作,本组有3例伴有晕厥、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应引起注意。 采用局麻下耳后小切口入路,较一般传统枕下入路损伤小,缩短了手术距离,术中病人配合,若对神经根定位有疑时,可刺激该神经而引起类似发病样疼痛而定位。术中采用锐性分离方法,将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根周围的粘连蛛网膜切断,探查时,需显露颅内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全长,除了观察神经结构本身是否正常外,还需细心探查有否蛛网膜囊肿形成和隐性肿瘤生长,只有在除外上述因素,并确认神经邻近血管对其造成压迫时,方可决定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细心分离压迫血管,使其从神经上移开,根据压迫类型,行不同的垫片减压方式。若责任血管为一条可行涤纶片隔开减压;复合型压迫者,经分开血管后垫入涤纶片行围套神经根减压法(涤纶片两端对合后夹银夹固定)。术中避免过多地牵拉迷走神经,可防止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本病是最佳方案,可保留神经功能,避免了以往神经切断术使病人遣留病侧咽部干燥,感觉消失和复发之弊。本组28例术后0.5~6年随访,均无复发。 舌咽神经痛的手术治疗与病因学探讨刘光耀 白雪峰
Tags:本文来源:本站作者:编辑05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中国论文网上一篇:上一篇:护理风险防范与护理安全管理下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