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锁骨骨折的分型及其特点、手术方法和内固定物的选择及钢板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1996~2006年6月146例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患者,男98例,女48例,平均年龄38.60岁(8~84)岁,锁骨内1/3骨折9例,锁骨中1/3骨折115例,锁骨外1/3骨折22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7例,血管损伤4例,并有其它骨折者16例,陈旧骨折7例。手术指征: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陈旧骨折不愈合;锁骨外1/3骨折或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折裂;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压迫皮肤;不能忍受“8”字绷带固定痛苦。手术方法:内中1/3锁骨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AO或同类重建板内固定;粉碎骨折采用螺钉固定大碟形骨块,或钢丝临时捆扎,将多块骨折先变成3部分骨折、2部分骨折、最后钢板固定,远端尽量能固定3枚螺丝钉。外1/3骨折尤其伴有韧带损伤者,采用钢板或锁骨钩钢板固定,后者疗效更好,术后不用外固定,早期锻炼肩关节。术后评价:对其外观、骨折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功能、患病期间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根据Neer评定标准,本组经6个月以上随访,术后优96例,65.75%,良50例,34.24%,全组100%骨折在术后2~3个月达骨性愈合,外观正常,肩带无狭窄,局部不形成巨大骨痂,无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患病期间生活质量高。[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临床疗效确切,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并发症少,手术简便易行,损伤小,可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锁骨骨折的一种好方法。
【关键词】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
锁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5%。以往对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锁骨骨折,多数人认为只需用“8”字绷带固定或仅用吊带固定而不需要手术。1996~2006年6月本科对146例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46例,男98例,女48例,平均年龄38.60岁(8~84)岁,左侧51例,右侧90例,双侧5例。锁骨内1/3骨折9例,锁骨中1/3骨折115例,锁骨外1/3骨折22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7例,血管损伤4例,并有其它骨折者16例,陈旧骨折7例。
1.2损伤原因 直接损伤121例,间接损伤25例,内1/3骨折均为直接损伤,中外1/3骨折直接损伤16例,间接损伤6例。
1.3手术指征[1] (1)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2)开放性骨折; (3)陈旧骨折不愈合; (4)锁骨外1/3骨折或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折裂; (5)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压迫皮肤; (6)不能忍受“8”字绷带固定痛苦。
1.4手术方法 局麻,高位臂丛麻醉或全麻,平卧位,患肩垫高,沿锁骨表面做切口向肩峰端延长,分离暴露,如伴有血管神经损伤另行处理。分离骨膜及碎骨片,尤其粉碎或碟形骨折移位,尖端向深部嵌入时,要小心有否血管、神经损伤。复位后予AO重建板式1/3管型板(早期使用),部分使用国产钛板。粉碎骨折采用螺钉固定大碟形骨块,或钢丝临时捆扎,将多块骨折先变成3部分骨折、2部分骨折,最后钢板固定,远端尽量能固定3枚螺丝钉。外1/3骨折尤其伴有韧带损伤者,以往钢板固定至肩峰端(对肩胛带活动有一定的影响),近年均采用AO及国产锁骨钩钢板,术后悬吊上肢,不加任何外固定,视骨折情况,稳定者术后数日即可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1.5结果 146例均得到6个月以上随访,全组无骨不愈合、延迟愈合。15例关节活动稍差(10.27%),其中9例(6.16%)系外1/3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损伤使用钢板固定至肩峰者,骨折临床愈合即可取内固定物。本组取内固定时间3个月~1年以上不等。其中3例取钢板后再骨折,再次行植骨内固定术,5个月后愈合。本组146例无骨不愈合,无迟发神经血管并发症。固定后疼痛缓解,早期得到功能锻炼,无肩关节功能障碍,根据Never评分标准:优96例(65.75%),良50例(34.24%)。
1.6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车祸后右侧锁骨外1/3骨折,予以“8”字绷带固定并吊带悬吊,1个月后,患者无法耐受,复查X线,骨折处无明显骨痂生长,要求手术,予以切开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X线片检查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图1、2),经过锻炼,患侧肩关节功能良好。 图1术前X线片(略)
图2术后X线片(略)
2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