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1.棘盘赖利绦虫(R.echinobothrida):成虫寄生于鸡、火鸡和雉的小肠内,体长25cm。头节顶突上有两列小钩共200~240个;4个圆形吸盘,上有8~15圈小钩。每个成节内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一侧或不规则地开口于两侧;睾丸20~40个。孕节子宫崩解为许多卵袋,每个卵袋内含6~12个虫卵;成熟孕节常沿中央纵轴线收缩而呈哑铃形,并在孕节与孕节之间形成小孔。中间宿主为蚂蚁。2.四角赖利绦虫(R.tetragona):成虫体长25cm。头节顶突上有1~3列小钩共90~130个;4个卵圆形吸盘,上有8~10列小钩;吸盘和顶突上的小钩均易脱落。颈节细长,每个成节内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同侧;睾丸18~35个,孕节呈近方形,孕节中子宫分为很多卵袋,每个卵袋内含6~12个虫卵。成虫寄生于鸡、火鸡、孔雀和鸽的小肠内。中间宿主为蚂蚁和家蝇。3.有轮赖利绦虫(R.cesticillus):成虫寄生于鸡、火鸡、雉和珠鸡的小肠内,体长12cm。顶突大而宽扁,形似车轮状突出于前端,其基部有2列小钩共约300~500个;4个圆形吸盘,无钩。每个成节内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不规则地开口于虫体两侧;睾丸15~30个。孕节呈近圆形,似鼓;孕节子宫崩解为很多卵袋,每个卵袋内仅含一个虫卵。中间宿主为蝇类和步行虫科、金龟子科和伪步行虫科的甲虫。4.节片戴文绦虫(D.proglottina):成虫寄生于鸡、鸽和鹑类的十二指肠内,体长0.5~4mm,由3~9个节片组成,整体似舌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宽。顶突上有60~100个小钩,吸盘上有3~6列小钩。生殖孔规则地交互开口于节片侧缘前角;睾丸12~21个,在节片后部排成两行;雄茎囊发达,横列于节片前部,其长度占节片宽度一半以上。孕节内子宫分为许多卵袋,每个卵袋内含一个虫卵。中间宿主为蛞蝓。5.矛形剑带绦虫(D.lanceolata):成虫寄生于鹅、鸭等水禽的小肠内,体长3~13cm,呈矛形,顶突上有8个小钩。颈短,节片20~40个。数个椭圆形睾丸,横列于卵巢内方生殖孔一侧;生殖孔开口于同侧节片侧缘前角。中间宿主为剑水蚤。(二)生活史成虫寄生于家禽的小肠内,成熟的孕卵节片自动脱落,随粪便排到外界,被适宜的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体内经2~3周时间发育为具感染能力的似囊尾蚴,禽吃了这种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在禽小肠内经2~3周时间即发育为成虫。成熟孕节经常不断地自动脱落并随粪便排到外界。(三)流行病学家禽的绦虫病分布十分广泛,危害面广且大。感染多发生在中间宿主活跃的4~9月份。各种年龄的家禽均可感染,但以雏禽的易感性更强,25~40日龄的雏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年禽多为带虫者。饲养管理条件差、营养不良的禽群,本病易发生和流行。(四)临床症状患鸡消化不良,下痢,粪便稀薄或混有血样粘液,渴欲增加,精神沉郁,双翅下垂,羽毛逆立,消瘦,生长缓慢。严重者出现贫血,粘膜和冠髯苍白,最后衰弱死亡。产蛋鸡产蛋减少甚至停止。(五)病理变化小肠内粘液增多、恶臭,粘膜增厚,有出血点,严重感染时,虫体可阻塞肠道。棘盘赖利绦虫感染时,肠壁上可见中央凹陷的结节,结节内含黄褐色干酪样物。(六)诊断在粪便中可找到白色米粒样的孕卵节片,在夏季气温高时,可见节片向粪便周围蠕动,取此类孕节镜检,可发现大量虫卵。对部分重病鸡可作剖检诊断。(七)防制1.预防: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随时注意感染情况,及时进行药物驱虫。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1)丙硫咪唑:每Kg体重20~30mg,一次内服。(2)硫双二氯酚:每Kg体重150~200mg,内服,隔4d同剂量再服一次。(3)氯硝柳胺(灭绦灵):每Kg体重100~150mg,一次内服。
(责任编辑:admin)顶一下(0)0%踩一下(0)0%------分隔线----------------------------上一篇:禽胃线虫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