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仅约占5%。主要侵犯周围关节,反复发作。首次发作多为第一趾关节,此后可累及跗、踝及手部等关节。2.关节痛常在夜间突然发作,受累关节红肿、皮温高,剧痛、压痛及运动障碍,体温高。数日后症状减轻,进入间歇期,关节功能正常。3.晚期在耳廓,尺骨鹰嘴及受累关节附近,可见到大小不等痛风石,破溃流出石灰状的白色尿酸盐结晶。4.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增高(正常值男性为6毫克%,女性为5毫克%)。急性发作期可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痛风石穿刺可见尿酸盐结晶。5.X线检查之表现可助诊断:早期关节囊肿胀,尔后出现骨端出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缘锐利的穿凿样缺损。晚期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关节强直,可伴有脱位和病理性骨折。
[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局部冷敷。防止或减少尿酸盐向组织内沉积。忌酒,特别是啤酒。不食嘌呤类含量高之食物,如肝、肾、脑等,禁用肝浸膏、维生素B12和磺胺类药物。多饮水,服用碱性药物使尿液碱化,以利尿酸排出。2.应用秋水仙碱控制急性发作期症状,也可应用激素、保泰松、消炎痛等控制症状。3.静止期应用尿酸生长抑制剂(肾功能障碍者)或尿酸排泄剂以控制高血尿酸。4.对影响关节功能之痛风石,或巨大痛风石有溃破之可能,或痛风石溃破,窦道形成者可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并用秋水仙碱和激素以防急性发作。
[用药原则]
1.急性发作期首选秋水仙碱,最有效,用药后6―12小时症状可减轻,但毒性大,且不能降低血内尿酸,也不能阻止痛风后的形成和发展。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用药至症状控制或副作用出现时应停药。有胃肠道症状时可加用阿托品。2.单独应用保泰松或非甾体类药物消炎痛等时,约需3―5天才控制发作。也可与秋水仙碱,每天2mg,分3次口服,连服2天至数天,一般效果好,无不良反应。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或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可控制症状,但不宜长期使用。4.急性发作控制后,血尿酸高于8mg%,有痛风石,且频繁发作,可服驱尿酸制剂,如丙横舒。5.对合并有泌尿系结石和肾功能不全者,丙磺舒不能使用,可用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剂。如羟比唑嘧啶。6.为了提高尿酸在尿中的溶解度,防止结石形成,给予碱性药物苏打,每天5―6g。
[1]2[3][4] ・上一篇:腰椎骨质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