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症状、治疗及防护

2009-11-28 www.51qe.cn A +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限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夏季多发。其病因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另外,化脓性中耳炎脓液的浸渍,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诱发外耳道疗肿。

  (1)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痛剧者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影响患者睡眠。由于外耳道肿胀,听力可受影响。

  检查见外耳道壁呈半球状隆起,局部充血,触痛明显。牵拉患者耳廓或压迫耳屏时耳痛加剧。脓肿成熟后,半球状隆起顶部可有化脓黄点,溃破后脓液流出。脓液一般较稠厚,有时混有血液。

  发病时患者感全身不适,体温可略有升高。

  (2)理化检查

  血液检查可显示白细胞增多。

  (3)治疗

  西医治疗

  外耳道疖肿早期可作热敷或理疗。疗肿初起时可用碘酒,亦可用1%酚甘油敷,疗肿成熟后可待其自溃或切开排脓。每日换药1次,先用30%双氧水清洁脓性分泌物,去除脓痂,再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或硼酸软膏包扎。如疼痛和发热较置,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井用止浦药。

  中医治疗

  ①将活苍耳子虫100条,浸入至50毫升芝麻油中,使其窒息而死。再加入冰片1克,放置7天后使用。只时取苍耳子虫1条研成糊状,放在疖肿表面,若有空隙,用蘸有苍耳子虫浸油的小棉球填满,使苍耳于虫糊能与疗肿紧密接触,直到第二天换药时取出,每日换药1次。

  ②取熊胆0.1克,白矾20克,生甘草20克。先将白矾、生甘草分别煅存性,研为极细末,过筛后与熊胆共研极细末,并存备用。用时取该药末0.3克,吹入患耳病灶处,每日1次。

  针灸:耳痛剧烈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疏通经络,泄热止痛。

  外治:用黄连膏、紫金锭局部涂敷,每日1次。

  疗肿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放出脓血后用黄连膏敷。

  (4)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食物。

  (5)预防

  不要随便挖耳。游泳后,若耳内有积水,可将头侧转,使耳朝下,单足跳跃数次,将耳内积水倒出,以免发炎。若有耳垢宜加清除。并避免潮湿等刺激,可防止本病。



上一个文章:脑卒中之后防痴呆
下一个文章: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