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眼球穿通伤致白内障极为常见,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其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术前详细了解晶状体损伤情况对手术方式及手术途径的选择有重要意义,但临床光学检查无法了解晶状体后囊膜情况。本文回顾了21眼眼球穿通伤致外伤性白内障术前B超检查评估晶状体后囊情况,对照手术所见,分析B超表现,以了解其诊断的准确性及对手术的指导意义。
超声检查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后囊膜完整与否有重要诊断价值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唯一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必须尽可能详细了解眼部各组织特别是晶状体后囊膜受损情况。临床光学检查无法明确伤眼晶状体后囊膜及眼后段损伤情况,而眼用高频超声由于其分辨率高,并且可动态观察各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来鉴别其影像组织来源与性质,超声诊断在这方面具有CT、MRI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B超检查无创、直观、可重复性好,在判断晶状体后囊膜完整与否有其独到之处:晶状体后囊完整的B超影像为弧形回声光带;后囊破损呈弧形回声中断,玻璃体暗区出现与晶状体关连的强回声光团。本组1例术前B超检查晶状体后囊膜完整而术中发现后囊膜小破损,且皮质未进入玻璃体,从而导致B超误诊;另1眼术前B超检查后囊膜弧形回声光带欠连续,便其后有眼球转动时随晶状体移动的回声光团,B超诊断后囊膜破损而手术发现后囊膜完整,前段玻璃体混浊机化物与晶状体后囊膜相连。显然,对于晶状体后囊膜小破损B超诊断有其局限性。对前段玻璃体腔内出现与晶状体关连可疑并存在后运动者,应反复探查,若晶状体的后界面弧形回声光带完整、光滑,B超即可诊断后囊膜完整。另外,晶状体后囊不完整,皮质进入玻璃体常可提示眼内异物的存在,且异物的位置多在角膜和晶状体后囊缺损的延长线上。
超声检查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预后除取决眼外伤的程度处,手术方式选择恰当与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术前超声检查则为临床提供了术式拟定的依据:若术前超声检查诊断晶状体后囊膜破损范围小,进入玻璃体的皮质极少,手术则仅行白内障摘出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玻璃体内残留的少许皮质可自行吸收;若晶状体后囊膜破损大且进入玻璃体的皮质多,行白内障摘出术的同时则需行玻璃体切割术。
另一值得探讨是若术前检查晶状体前囊膜完整,但后囊膜破损范围大,皮质大量进入玻璃体,甚至合并视网膜脱离者,可考虑行保留晶状体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并视需要联合视网膜手术。因为晶状体前囊膜的保留起到了屏障保护作用,切除晶状体时不介入前房,瞳孔受刺激小易保持散大状态利于后段手术,且避免了手术对虹膜的刺激,减少了术后前房渗透及角膜水肿的发生;阻挡了玻璃体或硅油等进入前房,避免了角膜损害及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产生;而且保留下来晶状体前囊膜可作为后房人工晶状体的支撑,避免植入前房型或悬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所导致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B超检查具有简便、快捷、无创、可重复等优点,能多方位动态扫描,对晶状体后囊膜破损情况诊断的准确性高,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可靠直观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