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施光峰郑建铭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本届APASL年会特别设立戊型肝炎研究进展专题研讨会,通过学术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对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预防又有了新的认识,充分认识到重视戊型肝炎的必要性。传播途径更广泛现已证实,戊型肝炎有4个传播途径,即经饮用被污染的水传播、食用被感染动物的生肉传播、经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HEV主要经粪-口传播,特别在雨季可经污染的水迅速播散,导致大流行,这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流行方式。近来研究提示,戊型肝炎可能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有研究显示,从一些戊型肝炎患者体内和他们所食用的未煮熟鹿肉中分离到了相同的HEVRNA,在食用未煮熟猪肉的戊型肝炎患者中也有类似的发现。此外,严延生等发现,在与HEV宿主动物密切接触的暴露人群中,抗HEV免疫球蛋白G(IgG)的阳性率33.3%,高于普通人群。以上证据均支持戊型肝炎是人畜共患病,并证明经食用被感染动物的生肉可传播HEV,这可能是戊型肝炎散发的重要原因。HEV还可经血液传播,有学者报告了1例输血小板引起戊型肝炎的病例。但是,这些报告都强调,戊型肝炎患者被感染早期才有经血液传给他人的潜在风险。因此,该传播途径的意义有限,可能是非流行区戊型肝炎的病因之一。垂直传播的流行病学数据在个别国家有所报告。有学者报告在印度,23.3%~50%的HEV感染患儿是由于HEV垂直传播感染的,而在阿根廷,相应的比例为33.3%~50%。印度的另一项研究显示,母亲为HEVRNA阳性,其新生儿将100%发生急性戊型肝炎,且HEVRNA也会是阳性。诊断技术在进步在传统观念中,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对慢性肝炎患者一般不考虑HEV感染。但哈格斯玛(Haagsma)等发现,在特殊人群中,如免疫抑制患者,可发生慢性HEV感染,其中有1例肝移植患者患戊型肝炎7年。因此,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若有肝功损害表现,还应考虑戊型肝炎的可能。血清学检测和HEV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戊型肝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戊型肝炎的血清抗体有抗HEVIgG、抗HEVIgM和抗HEVIgA。抗HEVIgG在发病后9天就能被检测到,可在血中持续存在8年以上,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抗HEVIgM和抗HEVIgA可在发病后6天内被检测到,在血中持续存在6个月或更久。但有研究者认为抗HEVIgM在血中持续时间不超过2个月,可用于提示近期感染HEV。抗HEVIgA联合抗HEVIgM检测可提高急性戊型肝炎诊断的特异性,但埃勒曼(Herremans)等认为抗HEVIgA检测意义有限。还有研究者认为,应用HEV单克隆抗体检测HEV血清抗原,有助于检测出处于窗口期的患者。HEVRNA检测是证实HEV感染的最可靠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在血清、胆汁、粪便和污染水源样本中特异地检测出HEVRNA,并判断HEV基因型,也可追踪传染源。有效预防也关键采用免疫学方法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重要而有效方法。比如易感人群接触乙型肝炎病毒后,可予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斯科菲尔德(Schofield)等给予恒河猴注射抗戊肝单克隆抗体,成功阻断了HEV的传染。但对于人类还没有相关的资料,有待进一步研究。疫苗是一种主动免疫手段,往往比球蛋白的被动免疫更持久有效。目前,已研制出一种血清型戊型肝炎疫苗。该疫苗已通过2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安全性好,保护率为95.5%。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有戊型肝炎疫苗应用于临床。
责任编辑许倩消化・肝病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ChinaMedicalTribuneCopyright(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