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的临床特征狂犬病疫、青霉素类等,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样综合征、血压降低、发热等症状。结果患者经甲基强的松龙、维生素C静脉滴注,口服抗组胺药均获痊愈。结论荨麻疹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所致,根据服用的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及潜伏期可作出正确的诊治。
【关键词】荨麻疹型药疹;致敏
药物引起的药物性皮炎表现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明确诊断为荨麻疹型药疹的107例患者中,29例为住院病人,78例为门诊病人。其中男55例,女52例;年龄6~62岁,其中6~10岁4例,占3.7%,11~20岁13例,占12.1%,21~60岁82例,占76.6%,
1.2致敏药物
依序排列为:破伤风疫苗18例;狂犬病疫苗16例;青霉素类14例;痢特灵13例;阿司匹林12例;先锋类12例;阿莫仙9例;他巴唑5例;双黄连4例。
1.3潜伏期
患者因服用不同的药物,其潜伏期不一,为2h~21天。阿司匹林最短为1天,右旋糖酐为2天,先锋类为5~10天,破伤风疫苗、狂犬病疫苗、青霉素类等较长为10~21天。
1.4临床表现
患者均为全身弥漫性风团样损害,其色泽鲜红,皮损持续不退伴有剧烈瘙痒,伴血管神经性水肿者15例,占14.0%。伴有发热,关节酸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血清病样综合征者为7例,占6.5%。胸闷气急者为9例,占8.4%。血压低于60~80mmHg者为10例,占9.3%。107患者中伴发热在为55例,占51.4%,无发热者为59例,占55.1%。
1.5药敏史
全部患者中39例有药物过敏史,占36.4%,青霉素类过敏为14例,复方新诺明为8例,先锋类为20例,中药剂10例。
1.6实验室检查
98例患者经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为65例,占66.3%。14例血清病样综合征患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者10例,尿红细胞均为阴性。
2治疗与转归
药疹一经明确诊断,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维生素C静脉滴注,同时口服抗组胺药开瑞坦、酮替芬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局部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待风团样损害平伏,其颜色减淡,甲基强的松龙以1/4减量,避免激素减量过快皮损反复。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25%葡萄糖静脉推注,肌肉注射扑尔敏针剂。全部患者均痊愈,痊愈率达100%。
药疹是常见的皮肤或黏膜发疹,由药物通过注射、口服等方式进入人体内所致。发病机制大制剂以及疫苗、某些中药制剂[1]。临床上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疹,如固定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等。本文所示不同的药物所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其发病年龄以21~60岁中老年为多,占77.1%。5~10岁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较少,分别占3.7%和7%。儿童可能较少用药,并且免疫系统反应能力尚欠完备,而老年人则可能与其免疫应答退化有关[2]。
药物引发的荨麻疹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损在临床上无明显不同,因此在应用了某种药物后突然发生风团样损害,且色泽鲜红,持续不退,应详细询问服药史。尤其对过去无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的,首先要考虑药物过敏的可能性,要及时停用致敏药物。本研究表明不同的致敏药物可以引起相同类型的荨麻疹型药疹,其临床表现除持续的风团样外可以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样综合征、胸闷气急、血压降低以及不同程度的发热。药疹的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目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
2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40.
作者单位:257068山东东营,胜利石油管理局现河卫生院
(编辑: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