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
1962年5月生,198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3年在首都医字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治医师。他主要从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病理改变和术后排便功能的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正常儿排便感受器的种类、分布、发育和结构特征;通过神经电生理实验手段,证明了各种感受器在排便过程中的作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盆底及肛周围组织中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末梢旦发育不良改变,仅耻骨直肠肌中有少量的肌梭存在。据此提出了排便反射由直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反射和便意反射构成,而后两者的感受器位于盆地肌肉、肛门外括约肌、肛管粘膜下层及其周围组织中的理论,否定了排便感受器仅位于直肠的传统观点。丰富了排便控制理论、对肛肠外科临床治疗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在先于性无肛畸形儿骶髓病理改变的研究中,在国内外首次发现此畸形骶髓存在三种类型的病理改变:骶髓发育停滞、骶髓发育畸形、骶髓前角内侧群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丰富了人们对此畸形病理的认识。他还在张力──应力定律对肛门外括约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中,首次发现肛门外括约肌长度、肛管压力及肌肉损伤之间的曲线关系。发现了肛门外括约肌组织可在缓慢持续的张力作用下出现生长现象,并根据肌肉的长度──“肛管的压力曲线”,探索出刺激肌肉生长的最佳张力强度,此生长结构基础为肌细胞中的肌节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分裂增殖。这一结果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已开始应用于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和门直肠畸形等疾病,初步结果获成功。几年来他共发表论文10多篇,1991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李龙工作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医术上高标准,精益求精,在小儿外科学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