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targeting
术后5d开始旋转膝后的螺纹牵伸杆(图6),在牵伸过程中患者可下床以健肢持重行走。牵伸速度:初期3~4mm/d,20d后牵伸速度逐渐减慢至2mm/d,牵伸后期膝关节接近伸直时患肢可部分负重行走。术后牵伸45d,膝关节已伸展到145°(图7),牵伸59d,右膝关节基本伸直(图8~9),鼓励患儿带铰链牵伸器,患肢全负重行走锻炼,术后6个月拆除牵伸器,配补高矫形器行走(图10)。
232002年6月复查,腓骨上端又发生后脱位,屈膝畸形复发35°(图11),仅配戴下肢矫形器已经不能稳定膝关节,故第2次实施膝关节牵伸治疗。
24二次关节牵伸器的穿针固定同首次手术方法(图12),术后将膝关节逐渐牵伸固定在中立0°位,患肢全负重行走,并被动活动关节铰链,使膝关节产生适度的伸屈运动。二次术后18个月(首次牵伸术后4a9个月)复查,患者戴牵伸器配穿补高鞋能够徒手行走,腓骨头与股骨下端所形成的关节位置良好,股骨下端及腓骨明显发育变粗(图13)。将牵伸器拆除,装配能够稳定膝关节于中立位的补高矫形器锻炼行走,要求晚上睡觉亦必须配戴。患儿在长达2a多的戴牵伸器治疗和行走的过程中,由于针道护理恰当,未发生明显针道感染。
3治疗结果
2004年9月股骨下端修整术后8a8个月,首次膝关节牵伸术后5a3个月(患者己10岁)随访。X线片示股骨及腓骨皆获良好发育,股骨下端及腓骨头明显膨大,腓骨已出现胫骨化的趋势(图14~15),与股骨下端构成近似膝关节形态的结构。患儿配戴补高矫形器能徒手自由行走3km以上,无不适感,整个患肢由于正常使用而获良好发育(图16~17),双下肢的不等长在此行走期间没有增加。膝关节被动伸屈40°测试,腓骨头已基本稳定在膝关节中间,不再产生前后脱位。嘱患者继续配戴稳定膝关节的下肢补高矫形器行走。 4讨论
Otto于1841年最先描述本病,此后人们曾给本病以不同的命名,如先天性胫骨纵向缺失,先天性胫骨发育不良、轴旁胫侧半肢畸形、胫骨发育不全和先天性胫骨缺损或缺如。这些命名实际上是描述胫骨缺失的程度,代表从胫骨的完全缺失到胫骨轻度发育不良的一系列畸形。其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百万分之一,双侧病变占30%。临床表现:患肢短缩,可触及向近侧移位的腓骨小头,足呈严重下垂内翻畸形,后足僵硬膝关节常呈屈曲状态,股四头肌缺陷导致伸膝障碍,股骨可有短缩并常有旋转畸形。该病常常并发一些其他畸形,如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近端发育缺陷、腓骨部分缺如、膝关节屈曲挛缩、并趾、多趾、双股骨、跗骨联合、裂手、马蹄足、桡骨发育不良、髋外翻、腰骶椎发育缺陷、半椎体、母趾发育不良、脊柱侧弯及高肩胛症。有4种少见的综合征存在胫侧半肢畸形,如母趾三关节趾骨D多趾综合征(Wemer综合征),胫侧半肢与足重复畸形,胫侧半肢-裂手足综合征,胫骨半肢D短肢D三角形短头综合征。尽管病因尚不清楚,Sweet及Lane通过实验证明老鼠的胫骨半肢模型系X染色体突变所致〔1、12〕。
有两种分类法,均根据X线片所见,对治疗选择有指导意义。其中较简单的方法为Kalamchi、Dawe分类法〔2〕:Ⅰ型为胫骨完全缺如;Ⅱ型为胫骨远侧缺如,其近侧段与股骨形成相对正常的关节;Ⅲ型为胫腓骨远端分离。Jones、Barnes和LloydRoberts分类法〔3〕将Katamchi法中的Ⅰ型又分为Ⅰa和Ⅰb型,两型在出生时的X线片上均表现为胫骨完全缺如。但Ⅰa型是真正的胫骨完全缺如,因此缺少伸膝装置,而Ⅰb型存在可于将来骨化的软骨性胫骨近端,因此伸膝装置完整。JonesⅡ型,为刚出生后的X线片上即可见到长短不等的胫骨近端,腓骨正常,但腓骨头向近侧移位。JonesⅢ型少见,表现为胫骨近端缺如,可见发育较好的远侧干骺端,有时可见胫骨远端骨骺。股骨远端骨骺多发育良好,但腓骨上端向近侧脱位,膝关节不稳定。JonesⅣ型,为胫骨短缩及腓骨向近侧移位并伴有胫腓骨远端分离,该型又称为先天性踝关节分离及先天性胫腓骨分离。较普遍采用的是Jones分类法,本患者属Ⅰa型。42治疗如同所有的先天性下肢发育缺陷一样,治疗的目标是获得一个与正常侧肢体等长并有功能的肢体。手术治疗的方法取决于X线片分型及临床表现。在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前最重要的是检查患儿能否主动伸膝,有伸膝运动则提示胫骨近端存在,同时股四头肌有足够的肌力且附着在胫骨上。有时在幼儿X线片中并未显示胫骨近端,但推测可能存在(为Ⅰb型)。一些作者建议通过直接手术探查、超声检查〔4〕或MRI检查来确定,但通常情况下并不需要,因为重要的是有无抵达胫骨的伸膝力量而不是胫骨残端。X线片也会有些提示,即如果胫骨近端存在则股骨髁会更宽,其骨骺会有更好的骨化。如果在1岁前经过有经验的医生或理疗师的观察未能发现有伸膝功能,可以认为即使不是完全缺如也至少是功能较差。
421截肢和关节重建
也许您还关注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