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食管闭锁疾病介绍
在各种食管畸型中食管闭锁最常见约占85%,先天性食管闭锁病例中约20%并有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另10%并有肛门闭锁本病若不行治疗数日内即可死于肺部炎症和严重失水。近年来由于新生儿麻醉方法的改进,新生儿监护的开展静脉高营养的应用,外科技术的进步,食管闭锁的治愈率有明显的提高但若发现较晚已并发严重的肺内感染者,则疗效不佳。故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发病率约为每3000个活婴中发生1例,故并非罕见。发病男女无差别
・先天性食管闭锁疾病症状
・先天性食管闭锁疾病原因
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因胎儿发育过程受影响,未形成管形所致。目前具体的病因还不是非常明确
・先天性食管闭锁疾病体征
[症状体症]
1、唾液不能下咽,返流入口腔,出生后即流涎吐白沫。
2、每次哺乳时,1型和3型病人由于乳汁不能下送入胃,溢流入呼吸道;2型及4型和5型病例则乳汁直接进入气管引起呛咳、呕吐,呈现呼吸困难紫绀、并易发生吸入性肺炎。食管下段与气管之间有食管气管瘘的1型和4型病例则呼吸道空气可经瘘道进入胃肠道引起腹胀,同时胃液亦可经食管气管瘘返流入呼吸道,引致吸入性肺炎呈现发热、气急。
3、由于食物不能进入胃肠道,病婴呈现脱水、消瘦如不及时治疗,数日内即可死于肺部炎症和严重失水。体格检查常见脱水征象口腔内积聚唾液。并发肺炎者,肺部可听到罗音炎变区叩诊呈浊音。
[诊断依据]
1、垂液不能下咽,出生后即流涎吐白沫,唇周经常有垂液溢出
2、初次喂奶后,立即吐出,可出现剧烈呛咳甚至窒息。
3、由于食物不能进入胃肠道,呈现失水、消瘦
4、经口或鼻腔放入导管,在上段食管盲端处即受阻不能通入胃内。
5、经导管注入少量水溶性碘造影剂即可显示上段食管盲端的位置和长度,并可判明上段食管气管之间有无娄道。腹部X线检查发现胃肠道含有气体说明食管下段与气管相通,存在食管气管瘘。
6、食管无闭锁,但有食管气管瘘的5型病人,临床上虽无流涎和不能进食的症状但进食时尤其进流质食物时,如部分食物经瘘道进入气管,即可引起呛咳瘘道较小者,进食后呛咳可为间歇性发作。有的病人在出生后数年才开始呈现症状此型病例需作食管镜检查明确诊断。
・先天性食管闭锁疾病化验检查
1、食管镜检查:经口或鼻腔放入食管镜,在上段食管盲端处即受阻不能通入胃内,或可看到封闭的食管
2、经口或鼻腔放入导管,经导管注入少量水溶性碘造影剂即可显示上段食管盲端的位置和长度,并可判明上段食管气管之间有无瘘道腹部X线检查发现胃肠道含有气体,说明食管下段与气管相通。
・先天性食管闭锁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诊断上,对不同型的食管闭锁进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按食管闭锁的部位以及是否并有食管气管瘘,先天性食管闭锁可分为五种类型。
1.食管近段为盲端,远段通入气管后壁,形成食管气管瘘。据Holder统计,此型最常见,约占86.5%。
2.食管近段通入气管后壁,形成食管气管瘘,远端为盲端。此型少见,约占0.8%。
3.食管近段及远段均为盲端,不通入气管,无食管气管瘘。此型占7.7%。
4.食管近段及远段均分别通入气管后壁,形成两处气管食管瘘。此型亦很少见,占0.7%。
5.食管腔通畅,无闭锁,但食管前壁与气管后壁相通,形成食管气管瘘,占4.2%。
・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并发症
本病由于食管闭锁,极易并发吸入性肺炎和肺不张,故应给予高度重视。
其它并发症主要是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些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脓胸、气胸。吻合口水平反复出现的食物嵌顿;需手术治疗的胃食管反流;需用其他器官代替食管的病例会有更多的合并症。
・先天性食管闭锁疾病的治疗
先天性食管闭锁病例未经治疗出生后数日即死亡因此明确诊断后即应尽早施行手术,纠治畸形。术前应注意适量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防治吸入性肺炎;给予抗生素药物;保持正常体温。置病儿于半坐位,可减少胃液溢流入呼吸道的危险于上段食管腔内放入细导管,持续负压吸引,或经常吸除口腔分泌物以预防或减少口腔分泌物被吸入肺内。肺部炎症或肺不张病例,需维持通气功能和给予氧吸入
手术操作:通常采用右胸侧后切口切除第4或第5肋骨经肋床进胸或经第4肋间切口进胸。在胸膜外或切开胸膜在胸腔内切断结扎奇静脉。游离下段食管绕置以细带便于牵拉时在气管后壁显露食管气管瘘。在距气管后壁约3mm处切断瘘管,用5~0缝线3~4针间断横向缝合气管后壁切口再用邻近胸膜覆盖。保留短段瘘管组织可防止缝合食管气管瘘时气管腔产生狭窄。游离下段食管时操作应轻柔游离的范围亦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下段食管的血液供应。上段食管血供较为丰富宜充分游离以获得足够长度与下段食管作吻合术并减少吻合口张力。术前于上段食管内放置一根导管,有助于识别和游离上段食管明确上、下段食管的长度足以施行对端吻合术后,切除下段食管盲端的顶尖部显露食管腔,在上段食管壁的下切端用钝法将肌层向上方剥离6~8mm。然后将上段食管壁的粘膜层与下段食管壁的全层作对端吻合术先在吻合口两端各放置一针牵引缝线,再间断缝合物合口的后壁和前壁,再将上段食管壁的肌层向下牵引缝合于下段食管壁上以覆盖吻合口
(1)体位及第四肋间切口
(2)切断缝合食管气管瘘
(3)食管对端吻合上段食管壁粘膜层与下段食管壁全层间断缝合再将上段食管壁肌层缝盖吻合口
(3)食管对端吻合
上段食管壁粘膜层与下段食管壁全层间断缝合再将上段食管壁肌层缝盖吻合口
亦可不剥离上段食管壁的肌层用上、下段食管壁的全层作吻合术。吻合口前壁全部缝合之前将术前经鼻或口腔预置的细导管通过吻合口置放入胃内用作术后减压和喂食,亦可另作胃造瘘术供术后喂饲食物之用。在胸膜外或胸膜腔内放置引流管待术后1周左右经食管X线检查证实吻合口已愈合后再拔除引流管。此后即可经口进食。术后3周可开始作食管吻合口扩张术使吻合口内径达到F24以上。
体重不及2kg的早产儿一般情况欠佳或并有其他器官严重先天性畸形的病例,需分期施行矫治术。第一期手术时切断缝合食管气管瘘,另经腹部切口作胃造瘘术以供应营养。于上段食管内放入导管作持续负压吸引或作颈段食管造瘘术以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数周后,待体重增加到3kg左右再施行第二期手术对端吻合上下段食管。
食管上下段均为盲端,没有食管气管瘘的病人,食管长度往往不足以作对端吻合术此型先天性食管闭锁亦需分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将近段食管经颈部切口引出,切开近段食管盲端此流唾液,防止溢流入呼吸道,另经腹部切口作胃造瘘术以供饲食待儿童长大到3~4岁时再作第二期结肠代食管术。
参与讨论,获得分享!谈谈你对此疾病的认识与了解,和关注的朋友一起分享!已有0位网友参与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