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淋巴上皮病及恶变
作者:姚小武 李锐球 文章来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8-4-2715:07:28 【博客】【论坛】【投稿】【打印】【关闭】涎腺淋巴上皮病临床较少见,我们曾收治5例该病患者,其中恶变2例,可疑恶变2例,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病例
病例1,男,63岁,因关节炎入中医科,发现双侧腮腺肿大转入口科腔。临床检查双侧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肿大,质中等无压痛,界限不清,导管口无红肿。临床诊断为米古里兹病,局麻下右颌下腺摘除后病理检查:在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的背景内,可见肌上皮细胞团,向周围正常腺体浸润,正常腺体有萎缩及破坏,病理诊断为良性淋巴上皮病。 病例2,女,27岁,因右腮腺肿物2年余在外院行肿物切除术,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并组织增生。术后1年多肿物复发,右侧颌下、颈部和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入我院。临床检查右腮腺区肿物3cm×2cm×2cm,质硬,边界不清,不活动,右侧颌下、胸锁乳突肌后缘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行右腮腺肿物扩大切除术。病理报告:组织内淋巴样组织增生,腮腺组织萎缩,但仍见部分腺体,闰管肌上皮明显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肌上皮岛,部分上皮岛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侵犯神经组织,淋巴结见瘤细胞转移,诊断为淋巴上皮病恶变,淋巴转移,术后用卡铂和5-FU化疗两疗程后摘除锁骨上淋巴结,病理报告为低分化鳞癌。术后再行化疗和放疗,1年后因右颌下淋巴结肿大行颈淋巴清扫术,病理报告为低分化鳞癌 病例3,男,48岁,因右耳下肿物半年,增大3月入院。右腮腺区肿物3cm×2.5cm×2cm,质硬,边界清楚,可活动。入院后行保留面神经右侧腮腺浅叶切除术。病理报告:腮腺组织腺体大部分消失,残留有肌上皮和腺上皮组成的上皮岛,散在,间质为弥漫增生的淋巴组织,大部分裂核型淋巴细胞,少部分为浆细胞,诊断为腮腺淋巴上皮病变,淋巴组织增生活跃,可疑恶变。 病例4,女,36岁,因左颌下肿物在外院行颌下腺摘除术,病理报告为淋巴上皮病。1年后复发入院行肿物切除。病理报告为淋巴上皮病恶变。术后进行化疗及放疗。 病例5,女,32岁,因发现右耳下肿物2月入院。右腮腺区肿物约2.5cm×2.5cm×2cm,质中等,无粘连,可活动。入院后行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病理报告:少许腮腺组织旁有大量的淋巴组织增生,增生的淋巴组织内有大量较密集的不规则有分枝的细胞巢,瘤细胞较小,核形态不一致,MASSON染色大部分瘤细胞胞浆红染,为肌上皮细胞,部分瘤细胞巢中间有少量多边形、胞浆较空的细胞,PAS染色及脂肪染色均为阴性(排除皮脂腺源性细胞)。瘤细胞中不易见核分裂像,包膜不完整。诊断为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可疑恶性变。
二、讨论
多数学者认为涎腺淋巴上皮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转化为肿瘤或恶变[1]。通常认为恶变的原因是复杂的,在自动免疫监视严重削弱,药物、放射线影响,病毒感染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其淋巴成份或上皮成份可发生恶变。从病理上可见上皮岛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当致敏的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累及原始干细胞时,则发生恶变[2]。本组恶变病例中均见大量的淋巴细胞增殖,支持自身免疫因素对涎腺淋巴上皮病恶变起主要作用的学说。 对于良性淋巴上皮病(BLEL)与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即恶性淋巴上皮病损为原发恶性肿瘤或由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而来[3]。有人认为涎腺淋巴上皮病恶变可出现以下特征:①在大量淋巴组织中出现恶性上皮细胞团;②见到分化好的导管上皮增生和恶性上皮细胞团同时存在;③残留腮腺组织与病变区有过渡[1]。在本组恶变病例的病理检查中可见同时存在良性和恶性的特征,可认为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但临床上难以区别原发恶性或良性病变恶变病例。因为恶变间隔时间差异较大,有的可长达20多年[2]。有人将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分为4型,即感染型、肿大型、类肿瘤型和萎缩型。认为类肿瘤型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低,易恶变[4],因此,对良性涎腺淋巴上皮病临床上应注意观察其变化。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责任编辑:姚红祥
上篇文章:CO2激光治疗颌面部皮脂腺囊肿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