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腺样囊性癌1例推荐到首页 □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02期1/2页12作者单位:武汉市颐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湖北武汉430063
【关键词】外耳道;腺样囊性癌;耳肿癌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癌,常发生于口腔大小涎腺及呼吸道黏膜腺体,原发于外耳道的腺样囊性癌临床较为少见,武汉市颐和医院2005年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6岁,以“右外耳道不适1个月”为主诉就诊。1个月前发现右外耳道不适,无明显疼痛,无听力下降。入院查体:神志清,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外耳道后壁可见2.0cm×2.0cm新生物,表面光滑,无溃疡,质硬且有触痛,右外耳道狭窄,鼓膜无法窥见,听力正常,无耳鸣及眩晕。ct提示:右外耳道软组织影(性质待定),无骨质破坏;余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入院后在局部麻醉下行外耳道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在外耳道软骨部后下壁,质脆呈鱼肉状,色灰白,无明显包膜,界线不清,骨性外耳道未见破坏。术后病理报告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病理学观察:灰白色肿物,大小2.0cm×2.8cm×2.6cm,表面粗糙,无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硬;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基底样细胞,排列明显呈筛状,内有淡染、粉红色物质(he×100)。遂于1周后在局部麻醉下行扩大外耳道肿瘤切除术,沿原肿瘤边缘5mm切除肿瘤及皮下组织,扩大切除外耳道上、下、后壁皮下组织、软骨及耳甲腔软骨,切缘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未见肿瘤生长。术区植皮,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术后随访2a无复发。
2讨论 腺样囊性癌可发生于涎腺、泪腺、上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腺体,原发于外耳道的腺样囊性癌临床较为少见,有学者认为,其组织来源为直接来源于耵聍腺,也可由腮腺衍变而来,迄今有关此文献报道甚少。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诊断,经ct扫描、x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的原发部位及侵犯范围,以利于制定治疗方案。该病临床特点是:肿瘤生长缓慢,其生长方式为皮下浸润,无明显包膜,局部侵袭性强,易向周围组织侵犯,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不易穿透皮肤而形成溃疡;此肿瘤易侵犯神经,沿神经扩展,临床症状常以疼痛为主,早期为间歇性钝痛,后发展为持续性剧痛,疼痛可自发也可为触发,且可向患侧颞部、颈部、肩部、枕部放射;晚期侵犯脑神经,引起相应颅神经症状,其局部症状为:若肿瘤阻塞外耳道,则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鸣;合并感染,则出现耳漏。外耳道腺样癌转移较晚,以血源性转移为主,并常转移至肺,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故手术切除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必须彻底,以颞骨次全切除术为主,必要时行腮腺部分切除术,姑息性手术必导致复发。腺样囊性癌对放射线不敏感,所以放射治疗只能作为晚期病例进行姑息治疗的手段或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 本例患者无自发疼痛,但触痛明显,肿瘤质地硬,局部皮肤无破溃,易于外耳道疖肿或良性肿瘤相混淆,故临床上对不名原因的耳肿瘤患者应做随访观察,以免误诊;对此病进行手术时,在功能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量切除其周围组织,作者认为切除范围应较一般耳鳞癌要大,必要时行颞骨次全切或颞骨全切术;因本病转移较晚且以血源性转移为主,其对邻近淋巴结以直接侵犯为主,故作者认为可不必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以免引起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而增加转移机会。本病手术切缘为阴性,但对于切缘阳性患者,局部放疗可能降低其复发率,延长生存期;如有原处转移者,可采用化学治疗。
(本文编辑:李胜利)
1/2页12评论(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