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的长度占整个胃肠道的75%,但小肠肿瘤仅占胃肠道肿瘤中的3~6%,小肠恶性肿瘤为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1%.小肠与结肠之长度比为4∶1,粘膜面积比为10∶1,但二者肿瘤的比大致为1∶40.freund综合小肠肿瘤发生率低的原因有以下一些:肠内容物为碱性且通过较快,减少了肠粘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机械性刺激;小肠内细菌量少,因而致癌物质的形成减少;存在保护性酶,使潜在的致癌物质被解毒;含有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a,可中和潜在的致癌病毒;胚胎发育中肠的形成较晚,避免了不典型组织的种入。
分类和病理
一、小肠良性肿瘤按发病率的高低,依次为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淋巴管瘤等均少见。按发生的部位依次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
1、小肠腺瘤:多见于十二指肠,可为大小不一的单发息肉样变,也可是成串并累及全部小肠。绒毛乳头状腺瘤易发生癌变。
2、小肠平滑肌瘤:好发于回肠,多单发。可为腔内、壁间、腔外三种生长方式,以前者多见。肿瘤呈扩张性生长,常因血供不足而发生溃疡、糜烂、出血,少数有囊性变或穿孔。约15%-20%的平滑肌瘤发生癌变。
3、小肠脂肪瘤:好发于回肠末端,为起源于粘膜下的界限明显的脂肪组织肿块。常为单发,血管丰富的脂肪瘤为血管脂肪瘤。
4、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血管瘤来源于粘膜下血管丛和淋巴组织,也可来自浆膜下血管,以空肠居多,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毛细血管瘤。单发时形如息肉突入肠腔,弥漫浸润血管瘤则形态多样化且累及范围广。血管畸形由于肠壁粘膜下层小动脉、小静脉扩张、扭曲变形、毛细血管呈蔟状增生并形成沟通。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饿临床表现特点为反复无痛性间歇性出血,常为自限性。
二、小肠恶性肿瘤以腺癌、类癌、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为多,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少见。约半数发生在回肠,以类癌最多见,十二指肠与空肠以腺癌为主。
1、小肠腺癌:约占小肠恶性肿瘤的50%,发病部位较多在十二指肠,尤以降部为著。组织学分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其中以分化较好的腺癌为多见。淋巴转移较早。
2、小肠类癌:常发生于胃肠道,45%位于阑尾,28%位于回肠末端,直肠占16%,源于中肠者(胃、十二指肠、空回肠、右半结肠)多分泌5-羟色胺,源于后肠者(左半结肠、乙状结肠)分泌生长抑素为主。类癌中75%小于1cm,约2%可有转移;1-2cm者约50%可有转移;大于2cm者80%-90%可出现转移,如肝转移。
3、小肠平滑肌肉瘤:可为原发,也可继发于平滑肌瘤的恶变。主要经血行转移至肝,其次通过淋巴或腹膜种植转移。
4、小肠淋巴肉瘤: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其次是网状细胞肉瘤和霍奇金病。发病部位主要在回肠。
临床表现
小肠肿瘤因发生的病程不同,症状也不尽相同,约有20%的病人可没有任何症状,常在做其他腹部手术时才被发现,但大多数病人可出现以下症状。
一、腹部疼痛:
可有隐痛、胀痛及剧烈的绞痛。有近70%的病人有此类症状,特别是在穿孔和肠梗阻时疼痛更为剧烈。并可伴有腹泻、食欲不振等。
二、肠梗阻:
有30%~40%的病人因肠梗阻而就诊,多因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引起,有时还可诱发肠扭共3页;当前位置: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