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知识介绍

2009-11-27 blog.sina.com.cn A +

一、小儿麻痹症基本知识介绍在我国的肢体残疾者中,相当一部份是由于患了小儿麻痹症后遗留残疾,叫做‘小儿麻痹后遗症”。根据1987年普查推算,我国约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183万人。自从1988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的康复计划后,到1995年底,全国已有50万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残疾人接受了矫治手术,改善了功能。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小儿麻痹症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儿麻后遗症患者也逐年减少。尽管如此,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儿麻后遗症患者有待矫治和康复。1.什么叫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简称“儿麻”,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85%在6个月~3岁之间发病,成年人比较少见。病毒经过口腔进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而影响全身,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灰质的运动神经细胞,所以又叫脊髓灰质炎,表现为肌肉瘫痪,运动功能障碍,而感觉正常。病毒也可以影响脑干、脑膜等种经组织,但智力不会受到影响。
二、儿麻的常见畸形及其原因儿麻引起的肌肉瘫痪,80~90%在下肢,主要是那些使髋、膝关节伸直的肌肉以及使足向背侧屈起的肌肉。因此,畸形也多见于下肢。常见畸形有以下的几种。1.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由于髋部肌肉不对称性瘫痪,力量强的肌群因缺乏对抗力而紧张,逐渐发生挛缩,形成畸形。如果是单纯屈髋肌群挛缩可引起屈髋畸形;屈髋肌和髋外展肌孪缩时,出现髋关节屈曲外展畸形;屈髋肌加内收、内旋髋肌群挛缩时,则出现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2.儿麻的几个发展阶段
根据有没有肌肉瘫痪可以将儿麻分为瘫痪型和非瘫痪型。非瘫痪型在急性期过后症状完全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瘫痪型一般要经过以下3个发展阶段。(l)急性期:从接触感染到出现肢体瘫痪,平均17天。又分为潜伏期7天,瘫痪前期5天,瘫痪期5天。(2)恢复期:急性期后,体温正常,一般症状消失,肌肉瘫痪不再发展并开始恢复,这种恢复在头36月内速度较快,6个月后逐渐缓慢,发病2年后进入后遗症期。(3)后遗症期: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已经停止,但儿麻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将继续发展,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畸形会日趋明显和加重。3.怎样识别儿麻引起的瘫痪
儿麻引起的瘫痪有以下一些特点。(l)患儿出生时正常,病发生在6个月以后,先发热,有时伴有腹泻,然后出现肌肉瘫痪。热退后肌肉瘫痪不再加重,并开始好转。(2)肌肉瘫痪可以发生于全身各处肌肉,但以下肢肌肉最常见,而且一般是单侧下肢。(3)肌肉瘫痪为软瘫,即被动活动肢体时感觉松软,没有抵抗。瘫痪多为部分性和不对称性,完全性和对称性瘫很少见。(4)病程长的患者,瘫痪肢体出现萎缩,肢体缩短,而健侧肢体显得更加强壮。患侧肢体正常反射减弱或消失,没有病理反射。(5)患者智力正常。感觉正常。大小便控制正常。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