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刺激或创伤时往往诱发。关于遗传问题尚无定论,但1/3病例均有家族史,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O型血易发生。近年来发现消化性溃疡患儿的胃窦粘膜中有一种螺旋菌,称为幽门弯曲菌(简称CP),可能是本病的病因,可用银染色、电子扫描显微镜和培养来证实,对复发也起重要作用。【病理改变】
新生儿婴儿多为急性溃疡,粘膜上有出血性糜烂和小的出血点,伴有表皮剥脱,常为多发性,易于愈合,但也易于穿孔,可穿透胃或十二指肠壁而引起腹膜炎。年长儿多为慢性溃疡,溃疡多为单发、较深。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前壁胃小弯靠近幽门处,很少在大弯。十二指肠溃疡大都位于十二指肠第一段的后壁。小儿时期再生能力强,故病变一般能较快痊愈。
【临床表现】一般认为10岁以上的病例,症状明显,10岁以下者,临床表现无定型。新生儿和小婴儿的溃疡为急性,起病多急骤,确诊较困难,多为穿孔、出务就诊,易被原发病掩盖,常无特异症状。早期出现哭闹、拒食,很快发生呕吐、呕血及便血。轻者迅速新人新事,重者恶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穿孔,发生腹膜炎症状,腹疼,腹胀明显,腹肌强直,常伴发休克。幼儿主要症状为反复脐周疼痛,时间不固定,不愿进食,食后常加重,很易误诊。或以反复呕吐为主要表现,往往食欲差、发育不良或消瘦。年长儿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诉上腹部疼痛,局限于胃或十二指肠部,有时达后背和肩胛部。胃溃疡大多在进食后疼,十二指肠溃疡大多在饭前和夜间疼痛,进食后常可缓解。有些患儿因伴幽门痉挛常呕吐、嗳气和便秘。偶或突然发生吐血、血便以及胃穿孔。检查时可发现剑突下有压痛点,或脐上部痛觉过敏。仅部分病例胃液酸度增高。胃液带血或粪便潜血阳性是较可靠的指征,但不能经常看到。偶有低热,可能与伴发胃十二指肠炎及淋巴结炎有关。常伴贫血,血常规化验,大多显示血红蛋白减低(100g/L以下),血小板正常。因此体重增加差,不定时腹疼,与进食有关,呕吐、吐血或便血为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特片。
【鉴别诊断】1.呕血的鉴别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外,婴儿时期的呕血,可见于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坏血病、食管裂孔疝等。儿童时期的哎血,可见于紫癜、血友病、重度贫血、肝硬变(胃及食管静脉曲张)、慢性充血性脾大、脾静脉血栓形成等。有时吞咽异物致胃部受伤而出血,或因鼻咽出血被吞咽后再从胃部呕出。2.血便的鉴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为柏油样便,红色血便见于大量出血。主要应与肠套叠、肠重复畸形、回肠远端憩室出血、肠息肉、肠伤寒、过敏性紫癜及其他血液病等鉴别。3.腹痛的鉴别与溃疡相似的腹痛者肠痉挛、肠寄生虫病、胆道痉挛、胆道蛔虫等。长期有规律性剑突下疼痛者,可考虑作钡餐松树检查以协助诊断。一种少见的遗传病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以间发性腹痛、呕血、便血、腹泻、脂肪泻为主要症状,胃酸显著增多,存在非β胰岛细胞肿瘤,须与溃疡病鉴别。此综合征患儿血内促胃泌素极高。可助诊断。
【预后】小婴儿多为急性溃疡,常因合并出血及穿孔而就诊,发生率约为15%,帮年龄越小越严重,尤以新生儿期最为危险,如合并穿孔病死率较高。由于儿童修复能力很强,溃疡病一般经过比成人轻,很多病人用内科疗法3~4周,即能很快治愈。约50%病例可以复发,约25%病例可致局部瘢痕性狭窄,引起幽门梗阻,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