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网讯(记者张曦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病,但由此引发的心脏性猝死却不可小视,心律失常正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隐患。11月5日,中国“健康心跳、健康心”心律失常知识普及东北地区宣传周沈阳站,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启动。医学专家指出,目前群众普遍对心律失常“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纠正这一误区迫在眉睫。
据了解,心律失常是常见病症,是指心跳节律或速率的异常改变,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整齐。它可产生各种症状,如心悸、胸闷、晕厥等,最常见的表现为房颤和心脏性猝死。
人们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普遍不足,产生了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紧张,从而造成过度治疗,但更多、更严重的是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每年有至少54万人死于心律失常引发的心脏性猝死,公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控制率和治疗率更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孙英贤教授表示担忧。
“不管是哪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心律失常。”孙英贤教授介绍说,心律失常最多见于有病变的心脏。轻度心律失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心脏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导致。
“其实,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得到明确诊断,患者可以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ICD)和心律同步装置(CRT)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而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植入除颤器。”孙英贤教授表示。但公众对药物疗法比较熟悉,对起搏器、ICD等植入器材疗法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目前,美国每年的ICD植入量高达16万台,中国只有近千台。
孙英贤教授呼吁,建立心律失常救治的社会制度迫在眉睫。如在社区医院、大型公共场所建立应急救助系统,建立心律失常患者由基层医院至上级医院的绿色通道,建立国家级数据监控中心,将植入起博器、除颤器等治疗手段纳入医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