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猝死16例临床分析首席医学网2005年03月15日13:41:59Tues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王岗凌苏显明
加入收藏夹向本刊在线投稿【关键词】高压氧,,
【摘要】目的探讨心性猝死的病因及复苏策略。方法回顾分析16例心性猝死的病因和复苏过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狭窄1例,左房粘液瘤1例,主动脉夹层1例,原因不明1例。复苏成功11例,其中1例严重性脑损害,死亡5例。结论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存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及后续高压氧治疗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心性猝死病因电除颤气管插管高压氧
心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回顾我科2000~2003年收治的16例心性猝死患者,并将其病因及复苏方法作一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2例,占74.4%,女4例,占25.6%;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49岁。有高血压病史7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狭窄1例,冠心病病史5例,左房粘液瘤1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1例无已知病因。 1.2临床表现1例43岁患者感咽部不适来五官科就诊,接诊医生在检查咽部过程中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抽搐,急转至心内科门诊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室颤动,给予就地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治疗后病人苏醒。另1例为51岁,感胸闷不适的门诊候诊男性病人,在候诊过程中突然跌倒,意识丧失,急抬入病房行心电图示室性颤动。给予电除颤复苏成功。1例为上腹痛且有慢性胃炎病史的60岁患者,在消化内科就诊时意识丧失,急转至心内科治疗,心电图检查提示室颤即给予复苏,上述3例病人在复苏成功后的后续心电图等检查后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为上腹及背部阵发性痛疼患者,在门诊及住院后查心电图均无异常变化,解大便时突然意识丧失,即查心电图为室性逸搏心律,血压为0/0mmHg,抢救无效死亡。1例马凡氏综合征(经临床查体,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且有动脉夹层)患者,心电监护突然成心室逸搏心律,血压为0/0mmHg抢救无效死亡。1例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左房粘液瘤患者在住院期间突然意识丧失,行心电图检查已是室性逸搏心律,复苏未成功,余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症状,临床怀疑心脏疾患而行心电监护,在监护中发生心室颤动或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而出现意识丧失症状。 1.3复苏经过所有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室纤维颤动患者均给予非同步直流电除颤,能量200~360J不等,一次除颤不成功,自主呼吸未恢复者均及时给予气管插管,同时建立至少2条静脉通路,依据病情可反复多次给予肾上腺素(本组给予1~5mg不等)及利多卡因。利多卡因首剂给1~1.5mg/kg体重静推,后予1~4mg/min维持,根据病情给予碳酸氢钠、补充钾、镁离子等,依据患者意识恢复程度及时给予头部物理降温,使用减轻脑水肿药物及脑保护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病情稳定后加用高压氧治疗(在高压氧舱中进行)。 1.4结果本组17例,复苏成功11例,占64.7%,其中一次除颤成功者7例,2次成功者3例,5次成功者1例。经5次电除颤成功的患者为49岁男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嗜烟酒,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在2h反复除颤6次,除颤能量为300J1次,360J4次,该患者仍健在。死亡5例,占29%,1例遗留永久性脑损害,该患者为一67岁男性患者,住院40天,仍昏迷。经颅脑CT检查为: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内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占位不明显。
2讨论 心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发生的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知否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死亡病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较女性多见,北京市的流行资料显示,心性猝死的男性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减少心性猝死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1]。心性猝死的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该组17例中16例有器质性心脏病占94.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9例,占53%。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及时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虽可部分维持心脑功能,但极少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而迅速恢复有效心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2,3],中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除颤愈早,病人获益愈多,一旦心电监测显示为室颤,应立即用200~300J能量进行直流电除颤,若无效可立即进行第2~3次除颤,能量可增至360J,若连续3次除颤无效也不应放弃治疗,在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失衡的基础上,可继续给予除颤,直至恢复窦性心律,该组中1例连续5次除颤而复苏成功。建立人工通气最好的办法是气管插管,这是保证除颤成功及避免脑损害的最佳选择,本组结果显示,一次除颤不成功或自主呼吸未恢复及时给予气管插管,充分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可大大提高除颤成功率,有效避免脑损害,该组中1例67岁男性患者,因未及时气管插管致大脑永久性损害。高压氧舱治疗复苏成功后的患者,对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大益处,该组11例除1例永久性脑损害外,余10例经后续高压氧舱治疗大脑综合素质均较病前无下降。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26-223. 2周景春.心性猝死.心脏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3,182-191.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68-1181.
(编辑陈燕)
作者单位:715100陕西省大荔县人民医院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