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是早产儿的常见疾病,也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N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缺乏所致。NRDS应用PS常需配合应用机械通气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本次研究采用CPAP模式治疗37例经用PS后的NRDS患者。现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均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儿37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出生胎龄<28周5例、~32周7例、~37周25例。出生体重<1000g4例、~1500g15例、~2500g18例。所有患儿均由外院转入。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有关NRDS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先天性肺发育不良、胎粪吸入综合征、湿肺等引起呼吸窘迫的其他疾病。随机分为两组:经鼻塞CPAP组1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胎龄(32.81±3.35)周,平均体重(1450.94±265.44)g;经气管插管有创CPAP组作为对照组,共21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平均胎龄(33.67±2.73)周,平均体重(1507.14±224.17)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经鼻塞CPAP组采用经鼻塞CPAP治疗仪(由德国StiphanChristina生产),选择患儿合适的鼻塞(由德国Stiphan生产);对照组应用德国西门子300A呼吸机并经气管插管进行。两组初调值吸入氧浓度(oxygenflux,FiO2)为0.5~0.7,压力设定为3~5cmH2O,根据病情而略有高低变化。于使用CPAP前、治疗后1h、治疗后24h分别进行血气监测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lerialbloodcarbondioxidepartialpressure,PaCO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partialpressureofoxygen,PaO2)、剩余碱(baseexcess,BE)、FiO2进行比较。并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摄胸片进行对照。
1.3治疗有效标准使用CPAP后患儿病情稳定、发绀、呻吟吸气性凹陷及呼吸气促于1h后明显减轻或消失。FiO2<0.25,PO2、PCO2维持在正常范围能于5d内并顺利撤离CPAP改用头罩给氧或小流量鼻塞导管给氧,并逐步过渡到停氧正常呼吸为有效。经治疗后1h呼吸窘迫、血气分析指标无明显改善者为失败,改用其他机械通气模式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h、24h的血气分析结果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经鼻塞CPAP组治疗后1h、24h的pH、PaCO2、PaO2、BE、Fi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37、5.93、5.23、10.56、10.52、4.97、2.17、7.49、7.43、11.32,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1h、24h的pH、PaCO2、PaO2、BE、Fi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2、5.65、5.15、9.87、9.45、4.75、1.96、3.01、7.45、10.32,P均<0.05)。
2.2 两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经鼻塞CPAP组16例中成功15例(93.75%),失败1例;对照组成功19例(90.48%),失败2例,两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
经鼻塞CPAP组发生并发症2例,均为肺炎,无其他并发症。用机时间(70.12±16.14)h;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6例:肺炎10例、气漏1例、肺出血5例,用机时间(105.01±19.02)h。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用机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t=3.68,P均<0.05)。
早产儿由于II型肺泡上皮细胞发育不成熟,生后72h内PS的生成和释放量无法满足呼吸的要求,发生NRDS时除应用PS治疗外常需要加用辅助通气治疗。CPAP能使萎缩的肺泡重新张开,增加肺泡氧弥散面积,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及氧合,减少肺内分流;防止或延缓呼吸肌疲劳;有效防止上呼吸道及软化的气管、支气管内凹而引起的阻塞;增加呼吸运动
百度中搜索: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