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岩浅大神经的外侧有岩浅小神经,二者基本并行排列,其横径均值为0.36±0.09mm,绝大部分走行于骨管内,少数走行于沟内,术中应注意勿错认为岩浅大神经。
面神经管裂孔与前方的棘孔和后方的弓状隆起的距离约1cm,并在一条直线上。面神经管裂孔处有银白色致密结缔组织膜和硬脑膜粘连,为手术重要解剖标志。
手术方式与Spiller-Frazier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相同,可采用颞骨颅中窝进路。手术野较大。患者取半坐位,以便降低颅内压并减少手术区出血。用气管内乙醚麻醉或普鲁卡因局部强化麻醉。距耳屏前3cm由颧弓之上向颞后纵行切开皮肤7cm,分开颞肌及骨膜,用乳突牵开器将其左右拉开,用电钻及咬骨钳将颞骨鳞部切除直径4~5cm的圆形窗孔,下方尽量低达颅底部,由外向内分离颅底硬脑膜,首先见到弓形隆突,再循硬脑膜中动脉找到棘孔。岩浅大神经适位于弓状隆突与棘孔之间,走行方向大致与岩骨长轴平行,距此两标志各约1cm。其后外段进入岩骨内抵膝状神经节;其前内段走行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下入破裂孔。此时用剥离子由弓状隆突稍向前内分离即可见红色的神经纤维。岩浅大神经与硬脑膜之间常有纤维组织粘连,分离操作务必小心,切勿强撕,以免损伤膝状节造成面瘫。确定岩浅大神经后,最好在其沟内原位切断或电灼,不宜挑起牵拉,以免发生面瘫。Gardner和Nosik(1951)主张切去神经干2~4mm,以防再生而导致症状复发。若遇特深沟型病例,可用微型电极从沟的裂缝中插入,电灼破坏神经干。注意勿靠近面神经管裂孔,以免损伤面神经。若有渗血可用电灼止血,然后分层缝合切口,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翼管神经切断术翼管神经内含进入鼻腔的副交感神经纤维。Malcomson(1959)首次提出经鼻中隔进路切断翼管神经。此后又有各种术工陆续报道,皆称有良好疗效,但对远期疗效评价不一。该手术可使喷嚏、鼻水样涕得到控制,但对鼻塞的改善较差。术后眼干不适是其常见并发症。[美食中国]
翼管神经含有来自岩浅大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来自岩深神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两种神经纤维在破裂孔处汇合,向前行于翼管中,改称为翼管神经。此神经由后向前穿出翼管达翼腭窝内侧,在其深部之上方,加入蝶腭神经节,由此发出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和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经上颌神经的颧支,通过交通支加入到泪神经,供泪腺分泌。
翼管神经外口呈漏斗状,位于蝶骨体的外下方,翼突内板的顶端,圆孔的内下,蝶窦自然孔的外下方。圆孔与翼管外口之间有骨嵴相隔。作者发现,若自前鼻孔沿中鼻道插入一圆头探针,朝向后鼻孔外上方约1cm处,摸到漏斗凹陷即翼管外孔,为手术定位的标志。
蝶腭孔与中鼻甲后端的关系:在100例中,蝶腭孔在中鼻甲后后方者占95%;在中鼻甲后上方者占5%。
①经上颌窦进路分以下四种方式:
Golding-Wood法按柯一陆上颌窦根治术切口,造成前壁骨窗,切开后壁粘膜,使成方形粘膜瓣,翻向下方,去除后壁骨质,注意勿损伤其下的骨膜。充分止血后,用钝器分离骨膜即进入翼腭窝,剥离脂肪组织,找到颌内动脉并用银夹阻断,仔细向深部剥离,不可损伤小静脉,以防出血。暴露蝶骨体前面,找到圆孔。该孔有上颌神经通过,触之患者即感疼痛。再从圆孔向下方寻找,在1cm以内有一漏斗形凹陷,即翼管神经孔。用小刀切断自翼管口出来的组织,断端用电刀烧灼,或用骨蜡封堵翼管口。以后各步骤与柯―陆手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