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遗忘综合征

短暂性遗忘综合征3例报告

2009-11-27 journal.shouxi.net A +

短暂性遗忘综合征3例报告首席医学网2009年01月12日23:09:58Mon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朴永洙,倪志国作者单位:敦化市中医院,吉林敦化

加入收藏夹

【关键词】短暂性遗忘性综合征;诊断;鉴别

短暂性遗忘综合征(transientgebaeamnesiasymgromeTGAS),首例由1956年由Bender报道,于1958年由Fisuer和Adams正式命名为TGAS。多年来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特点为突然不能接受新的信息,短期内记忆丧失,保留远期记忆,并且常在24h内恢复,与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间隔性记忆丧失存在区别。现将我院诊治的3例报告如下:

例1,男,48岁,干部,与他人交谈时反复询问今天是星期几,并不停地唠叨一些不相关的琐事,持续数小时被同事送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30/9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思维及定向力正常,计算力正常,语言清晰流利,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感觉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颅神经检查正常;行颅脑CT、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颈椎X光片示退行性骨质改变。诊断TGAS,应用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并配合中医理疗,出院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例2,男,60岁,工人,清晨出门锻练后一直未回家,被家人找到后,对所有经过无记忆,不记得回家的路以及做了什么事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就诊后查血压:150/100mmHg;神志清,思维及定向力正常,回答问话正确无误,唯独对发病期间记忆丧失,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正常腱反向对称存在,病理反射阴性,心肺腹正常,头颅CT及脑电图正常,心电图示ST-T段改变,化验血TG、TC略增高。诊断为TGAS,给予扩血管药物,脑细胞活性剂及降脂治疗,观察半年无复发。

例3,女性,52岁,教师,在授课时突然遗忘讲课题目及内容,并且数小时后不能记起而就诊。当时无眩晕、无情绪波动,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正常,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史,无中风病史;查体:神清语明,思维及定向力均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血压:135/85mmHg,心肺听诊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头部CT及脑电图正常,颈椎X光片示退行性骨质改变,TCD示椎基底动脉紧张度增高,临床诊断:TGAS。应用复方丹参等药物治疗配合中医理疗,随访1年无复发。

2.1诊断标准:①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短暂的记忆丧失,短暂的时间或空间定向力障碍,或有晕厥,多为逆行性遗忘,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h;②好发年龄多在中、老年,性别无差异;③神经症状限于反复提问和遗忘,发作时不能记忆新事物,但语言、思维、书写及计算力能保持正常;④发作后患者完全恢复记忆力,唯独发作期间经历不能想起,形成所谓“记忆空洞”,可能是患者遗忘发作所留下的唯一症状;⑤大多数患者可同时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眩晕、耳鸣、猝倒、晕厥或肢体感觉异常等;⑥治愈后很少复发;⑦颅脑CT、MRI及脑电图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定位体征。

2.2病因:多数患者是由于一过性脑缺血所致,虽未见TGAS的病理报告,但已知受损解剖结构主要是边缘系统,即海马、海马旁及乳头体,这些部位与近记忆有关。当大脑后动脉颞支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导致颞叶内侧基部和丘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影响短程记忆。少数患者可由颅脑外伤、肿瘤、酒精中毒、心律失常、偏头痛、冠脉造影术后等并发TGAS。诱因有焦虑、劳累、过度紧张或颈部过伸等。

2.3鉴别诊断:①癔症:多见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多有精神创伤因素,为持续性记忆衰退和自我认识障碍。②癫痫:发病年龄轻,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多伴有自动症和行为异常,可通过脑电图鉴别。③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多为年轻女性,反复发作,无记忆丧失。④老年性痴呆:一般为长久性、间隔性的远期或近期的记忆丧失,对某一阶段的人或事物完全遗忘;⑤其他:代谢性、感染性、退行性疾患,如单纯疱疹性脑炎、一氧化碳中毒、低血糖症、ALzheimer病等均可致持续性记忆障碍。

2.4治疗与预后:由于TGAS以血管性病因为主,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治疗尤为重要,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和治疗。一般认为,TGAS很少反复,预后较好。Naasiega[1]对32例TGAS病例随访3年余,无一例发生完全性脑卒中。但有人认为预后应视病因而定,部分可致持久的记忆障碍或痴呆。所以需要我们对TGAS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及观察。

【参考文献】[1]NausirgaPA.Long-termprognosisintcA[J].JAMA,1979,241:392.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