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呼叫转移:提高孩子免疫力许久以前,人们已经隐约察觉,体内有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当外患来侵时,它能迅速集结,即时反应,与之抗争,保人一生健康。
后来,人们知道,这股力量就是免疫力,它源自伟大的免疫系统。
接着,人们又发现,免疫力在幼小的孩子身上似乎威势不足,以致战斗力下降,无法与过于强悍的外敌相抗衡,故而孩子经常会生病,或患病后迁延难愈。
犹记得,刚过去的2008年,“手口足病”“轮状病毒腹泻”使孩子们的健康一次又一次受到威胁,险象环生。
转眼已快到了2009年的尾巴,这几天,寒潮来袭,气温骤降,感冒、咳嗽的孩子又多了起来,病魔的侵袭似乎一刻都不肯消停。为人父母者,余悸尤在,新惊又来,期待提升孩子免疫力的呼声越发高涨。
在同等情形下,有人容易生病,有人却安然无恙。体质差异,抗病能力高低立现。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家长们很自然就想到了:能否通过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增强体质,达到减少疾病的目的呢?然而,免疫力越高,抗病力就越强吗?小儿容易生病,真的与免疫力偏低有关吗?有必要增强免疫力吗?如果有,良方何在?让孩子少生病,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下面,且看专家理清枝蔓,拨开迷雾――
免疫力越高=抗病力越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行了解免疫系统及其战斗力。
●免疫部队战斗力大检阅
众所周知,免疫系统是一个由众多复杂环节共同维系构建的系统。健全的免疫部队,战斗力理应达到以下三大指标:
1.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以及消灭已入侵的异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从而保护机体不受损害。
2.稳定调节功能――通过自身的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机体免疫系统稳定在最适宜的状态。
3.监视功能――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的“异己分子”,如基因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以及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防止肿瘤发生和病毒感染持续。
●免疫力是把双刃剑
我们平时所说的免疫力,体现的正是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亦即所谓的抗病能力。机体免疫力愈强,则清除异己的能力愈强。据此推论,提高免疫力应该就能提升人体的抗病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当外界病原微生物来袭时,一方面,免疫力低了固然不足以引起保护性应答,从而导致以感染为主的一系列病患;另一方面,所谓过犹不及,倘若免疫反应过强,也会发生过敏反应,甚至会对自身成分发起猛烈攻击,引发自身免疫病,同样对身体不利。故此,免疫力也非越强越好。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免疫力既能抗病,又会伤人――关键在于是否适宜。理想的免疫力状态应该是:既可以抵御外来病原的侵扰,又不致引起自身的损害。而调节机体始终处于这种理想状态,正是免疫系统的另一项重要功能,也是维系健康的根本要素之一。
●免疫系统点将台
第一梯队:将士由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黏膜分泌的胃酸等)组成。一旦外来病原滋事入侵,它们筑成的“万里长城”就会发挥天然屏障作用,固守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使外敌无法长驱直入。
第二梯队:如果外敌过于强悍,已突破第一道防线,训练有素的将士,如白细胞、补体、调理素、溶菌酶等,就会即时反应,将入侵者吞噬、消化,乃至消灭清除。
第三梯队:如果外敌数量大,毒力强,攻势猛,仍可能突破第二道防线,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甚至扩散至组织器官。此时,由淋巴细胞和抗体构建的第三道防线就会启动御敌,势将入侵者全线歼灭。
小儿免疫力低下=易生病?
部队战斗力稍逊一筹,外敌便趁机而入;孩子免疫力低下,因此也更容易受外来病原的侵扰而得病,但这一点,有时未尝不是件好事――
对此,如能透彻理解以下几个观点,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小儿免疫力稍低是自然现象
成年人免疫系统的各员战将,业已经历过无数次军演和实战,个个都练就了一身高强本领。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其三道防线仍嫌脆弱。初生婴儿,由于携带源自母体的抗体,免疫力尚且能够抵御外界病原的入侵。但之后,母体抗体渐渐减少消退,宝宝6个月大时,由母体提供的免疫补给已基本消耗殆尽,而此时,宝宝本身自产的抗体又略显不足,宝宝免疫力自然低下,因而也更容易生病。但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机体接受外界抗原刺激日渐增多,免疫记忆反应慢慢形成,机体免疫功能一步步激活,及至5~7岁,孩子的免疫功能基本成熟,10~12岁将接近成人水平,那时就不易患病了。
既然我们不会期待咿呀学语的孩子马上变得伶牙俐齿,也不会指望蹒跚学步的孩子即刻健步如飞,更不会苛求孩子拥有与成人相似的智力,为什么却总幻想年幼的孩子具有和大人一样的免疫力呢?须知,人体组织系统的发育成熟和功能健全并非一蹴而就的,对于精细、复杂的免疫系统更是如此。
由此看来,小儿确实存在一定的免疫力低下,并可能因此导致更多病患,但免疫力由弱至强,是人体发育的一个正常过程,不属病态。至于部分孩子确实存在病理性的免疫力低下,那只是极个别现象,须由医生甄别后再行治疗。
●小病小痛并非全是坏事
另一方面,从免疫学角度看,适度感染,或许更有利于孩子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使其逐渐成熟、强大起来。每一次与病毒、细菌的作战,对孩子的免疫系统都是一次绝好的训练机会。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会从此记住与之战斗过的病原的特征,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敌人时,训练有素的免疫细胞便会产生针对性非常强的免疫力,从而保护自身安全。
因此,适度接触病原,可能更利于孩子的健康。
●小儿易生病,原因须综合分析
小儿特别容易生病,就一定是“免疫力偏低”的错吗?有些过敏性体质的孩子也很容易生病,但孩子生病的主要原因是过敏,如能找出过敏原,避开主要诱导因素,孩子生病的次数自然会大幅减少。此外,家长疏忽照顾,是否也应负上一定的责任呢?
可见,小儿免疫力低下可能更容易生病,但生病的原因却远不止于此。
小儿免疫力低下,亟须提高?
既然部队战斗力不足,提高战斗力理应成为当务之急。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小儿,有时还须区别对待――
丁丁从八个月大起,就每天必饮金银花水,因为妈妈认为,金银花水可以去“火气”,预防感冒。遗憾的是,半年过去,丁丁非但没少感冒,反而经常发热住院、打吊针。
晓露七岁就开始来月经和乳房发育了。经询问,原来她很小的时候身体虚弱,家里经常给她吃各种保健品,以及胎盘组织液等免疫增强剂。
军力动辄感冒发热,妈妈在当地乡村医生力荐下,一气给他输注了三天丙种球蛋白,结果军力因此染上了丙型肝炎。
…………
许多家长眼见孩子三天两头生病,或病后迁延难愈,就迫不及待地想帮他们提高免疫力。于是,汤水、滋补品、保健品、免疫增强剂轮番上阵,有人甚至动用“强力武器”――注射免疫球蛋白,以求快速起效。
家长爱子情切,其心可嘉,然而,结果却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孩子提高免疫力不成,反而因此惹来意想不到的后患。例如,一些成人保健食品(如人参、鹿茸、乌鸡等)含有较多的性激素,长期食用,可能引起小儿早熟等性发育异常。
然而,前面我们又讲到,孩子的确存在一定的免疫力低下,故而更容易生病。这样看来,似乎提高免疫力不对,不提高又不行,究竟如何是好呢?
●病理性免疫力低下才需要治疗
实际上,临床免疫缺陷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为基因突变、缺失导致的免疫缺陷病;后者,顾名思义源于后天的某些因素,或因处于特殊的生理期(如儿童期性发育不成熟、老年退化等)所致,其大多数程度较轻,又称为免疫力低下。原发性免疫缺陷和继发于某些因素的免疫力低下属于病态,需要治疗;但属于生理性免疫力低下的,一般不必特殊处理。
●检测免疫部队,区分免疫力低下类型
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区分病理性免疫力低下和生理性免疫力低下。
小儿动不动就感冒、咳嗽,甚至每年发作六七次,但医生仍然认为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还说,平时有些小毛小病,反而可以刺激机体抗体产生,更有利于孩子免疫系统的建立和成熟。那么,究竟怎样的情况才算严重呢?
免疫力低下以感染为最突出特征,但属于病理性因素的感染往往来得更严重,更持久,更难以控制。因此,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细菌感染,持续性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经常罹患皮肤感染(如脓皮病等)、顽固性口腔念珠菌病等时,应怀疑病理性免疫力低下的可能。
这时,须遵从有经验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球蛋白和总补体检测等),乃至基因检测,以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的免疫缺陷,以及区分缺陷类型,并指导治疗。
体弱多病的小儿如需进补,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后天不足,可致免疫力低下
引发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后天因素包括:营养不良,微量元素(如锌、铁)缺乏,维生素A、B、C、D等不足,感染,肥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肿瘤、血液病、肾炎等疾病影响。
以感染为例,研究认为,几乎每一次感染,甚至注射一次活疫苗,均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同程度的暂时性低下,也能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疾病或炎性反应。同时要指出的是,感染与免疫力低下之间往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感染既是免疫力低下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导致免疫力低下的重要原因,这点在艾滋病的患病原因上表现得最为典型(该病正是由于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从而引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十大措施,提高免疫力
其实,绝大多数生理性免疫力低下的小儿,并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起居饮食合理,配合机体自我完善免疫系统,使之能够沿着既定的发展轨道稳步前行,便已足够。具体训练措施包括――
措施一:母乳喂养
理由 众所周知,母乳喂养好处多多。诸如,母乳中含有免疫活性物质,可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成熟,还可以帮助预防过敏和成年后的肥胖等。
方案 没理由不坚持母乳喂养。毕竟,大多数妈妈都是能够实现母乳喂哺的
措施二:免疫接种
理由 人体接种疫苗后,就拥有了可与疾病抗衡的抗体,这是一种既简便、又安全有效的抗病良方。
方案 父母应充分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所示的计划免疫内容及具体接种时间,以便安排孩子及时进行免疫接种。此外,如果家里条件允许,也不妨选择接种一些计划外的疫苗,以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
措施三:营养合理
理由 营养均衡、搭配合理的饮食,是完善人体免疫力的基本要求。研究证实,营养、免疫、感染,三者密切相关。营养不良,会使机体免疫力受损,对病原微生物抵抗力下降,感染随之而来。
方案 首先,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宝宝的需求,科学安排喂养。
0~1岁婴儿: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宜尽早开奶,并坚持纯母乳喂养;确实无法做到纯母乳喂养时,可选择营养成分最接近母乳的婴儿配方奶。自4个月始,须及时、合理、科学地添加辅食。
1~3岁幼儿:仍应继续母乳喂哺,每日2~3次,直至2岁。食物宜逐步多样化,包括粮食谷类、肉类、豆类、蔬菜、水果、烹调油等,制作方式以细软而易消化为好;并逐渐让宝宝养成定时、适量,有规律进餐的习惯。可安排一日5~6餐,即一天进食主餐三次,上下午两主餐之间或晚饭后,可以添加量少质优、天然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如奶类、水果和其他软饭面食等作为加餐,但正餐前1~2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此外,现在很多孩子零食吃得多,正餐吃得少,还经常挑食、偏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因此,应从小重视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并遵循“吃什么、何时吃由父母或看护人安排,吃不吃、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的饮食原则,对孩子不喜欢吃的,家长应想办法变换花样、寻找替代物,不要强迫孩子进食。
其次,要多选择含有益元素的食物。如加铁米粉、蛋黄、瘦肉等富含铁;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C;动物肝脏、蛋黄、奶制品富含维生素A;红黄色和深绿色食品富含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鱼肝油可补充维生素A和D,这些都可以适当多吃。此外,还要注意经常给宝宝补水(但不宜用果汁或含糖饮料补水),并少进食诸如糖果、油炸食品、加工零食等不健康食品。
措施四:适当运动
理由 适当运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脏器的各项功能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可使血中白介素增多,进而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
方案 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喜好的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新生儿可进行抚触体操、游泳、婴儿瑜伽,稍大些的孩子可以散步、跑步、打球、学跆拳道,哪怕在家里踢踢腿、伸伸腰,也是一种运动。可以根据孩子的优势和需要,进行运动类别和强度的调整。请记住:生命在于运动,不要给孩子任何偷懒的理由!
措施五:睡眠充足
理由 睡眠不良会让体内负责对付肿瘤、病毒的T细胞数目减少,生病概率随之上升。
方案 一般来说,新生儿平均每天宜睡18~20小时;2~3个月,睡16~18小时;4~11个月,睡15~16小时;1~2岁,睡14~15小时;3~4岁,睡12~13小时;5~6岁后减至11~12小时,此后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措施六:情绪良好
理由 良好的情绪可激发免疫系统活力,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方案 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尤其不宜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措施七:生活规律
理由 井然有序的生活,无疑能令孩子更健康,体质更强。
方案 每天有计划地安排孩子的起居饮食,帮其慢慢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生活作息规律。
措施八:减少污染
理由 减少污染是维系免疫力健康的重要举措。长期接触不良建材、香烟烟雾、化妆品、杀虫剂等,均可能损害小儿的免疫力。
方案 室内装修当选择绿色环保材料,装修后应放置一段时间,最好半年内不要入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透气;不要在孩子面前抽烟。
措施九:合理用药
理由 凡药三分毒,能少用则少用。用药不当,反而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
方案 能够通过食疗、加强护理等自然方法解决问题的,就尽量不要用药。特别是抗生素,如果不是严重感染,就不宜使用。
措施十:坚持“三浴”
理由 科学、合理、及时地利用空气、阳光和水这三个最佳自然条件,对小儿进行锻炼,对增强小儿体质、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都有良好的功效。
方案 循序渐进地进行空气浴,是“三浴”锻炼的第一步。可让小儿从夏季开始锻炼,再过渡到冬季;室温宜逐步下降,但1岁以内小儿或体弱者,室温不应低于15摄氏度;持续时间初为几分钟,后逐渐延长到10~15分钟、20~30分钟。要求小儿在空气中尽量暴露皮肤,可同步进行各种活动,如游戏、体操、跑步等。
此后,可进一步开展日光浴。日光浴时最好选择清洁平坦、空气清新,又没强风的场所,同时注意保暖和防晒。春秋季,以上午10~11时为宜;夏季,可安排在上午8~9时;冬季,最佳时间则为上午10~12时。初始为2~5分钟,适应后逐渐延长到30分钟。
适应空气浴、日光浴的锻炼后,水浴方能上马。锻炼时,应从温水逐渐过渡到冷水,切勿操之过急,以免受凉生病。具体来说,6~7个月以上的小儿和体弱小儿,可尝试冷水擦浴,开始时水温可稍高些,约为35摄氏度,以后逐减维持至约20摄氏度;两岁以上的小儿,可进行冷水淋浴。也可以酌情选择游泳池、海边、浴缸等,进行冷水泡浴。
爱心提示:“三浴”期间,须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呈异况(像日光浴时皮肤发红,水浴时嘴唇青紫等),立即停止。
以上十大措施,每做好一项,则小儿的免疫作战能力就强一分,健康也更多一分保障。当然,若想小儿少生病,家长平时的照顾措施也须周全到位。例如,遇天时冷暖,及时增减衣服;流行病季节,少带小儿去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等。而对于患病的小儿,还应针对已出现的各种情况积极作对症处理,以防病情恶化。
免疫增强剂岂能随意使用
目前,临床运用的免疫增强剂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微生物制剂,如必思添、泛福舒等;二类是化学合成药物,如左旋咪唑、匹多莫德等;三类是生物制剂,如转移因子、胸腺素、免疫球蛋白、甘露聚糖肽等;四类是中药制剂,如施保利通、黄芪口服液等。这四类免疫增强剂作用环节迥异,起效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在清晰明了免疫力低下类型的前提下,酌情用药。否则,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又可能造成诸如破坏免疫平衡、引起身体其他改变等不良后果。
以丙种球蛋白(以下简称丙球)为例,许多家长以为,给孩子注射丙球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丙球是一种血液制品,输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血源性疾病(如丙肝、乙肝)。况且,药物均有一定的半衰期,丙球在人体内的存留时间大约只有一个月,此后抗体会逐渐消失,故静脉注射并不能给予孩子永久的免疫力,反而由于孩子的免疫系统没有机会接触病原,失去了不少成熟完善的机会。而有些免疫缺陷病更是禁忌用丙球的,如选择性IgA缺乏症。因此,丙球不应随便注射,只有在重症感染、反复咳喘等时,方可在医生指导下斟酌使用。
太过干净,更易过敏
过去几十年来,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但是,像哮喘一类过敏性疾病却明显增加。这虽与个人体质(遗传)有重要关系,但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有一派学者认为,环境太过干净反而使愈来愈多的人过敏,这就是医学上的卫生学说。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敏症的发病率,西方国家多于不发达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孩子少的家庭高于孩子多的家庭,而婴幼儿时入幼儿园的小孩则较少患过敏症。学者认为,不发达国家、农村地区等,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婴幼儿经常接触到一些细菌、病毒,以及细菌残骸中的内毒素,而大家庭、幼儿园里孩子众多,存在相互感染的可能,这些因素使孩子的免疫系统得到锻炼,使其体内各型免疫细胞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尤其是1~5岁的孩子,正值免疫系统的发育期,让孩子适当接触病原,使其免疫系统得到训练,将来才会对环境更有抵抗力,同时也降低了过敏反应的发生概率。
神秘、复杂、高深、有趣,前途不可限量,这就是人体免疫系统。有朝一日,科学高度发达,人类对免疫系统已了如指掌,能够完全驾驭免疫力,那么,人类就可能不再生病。那时,又该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