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
来源:周围血管健康网作者:周围血管健康网日期:2009年05月24日访问次数:双击滚屏本病早在公元前3~5世纪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经・痛疽》篇中述:“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指出了“脱痈”的临床特点、危害性以及其于手术治疗的重要性,也是目前人类对本病的最早记载。汉・华佗《神医秘传》载有:“此症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宜用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内服金银花三两,元参三两人,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病临床坏疽发生过程,以及内服中药和外治方法。上述的四味清热解毒、活血养阴药物,被后世称为“四妙勇安汤”并一直应用至今,是极其宝贵的医学经验总结。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和南北朝南齐・龚庆宣著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均有本病记载,但不够详细,基本同《灵枢・痈疽篇》,首先将“脱痈”改称为“脱疽”,并记载了针灸疗法。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治疗方法,主张:“毒在内则割,毒在骨则截”的手术治疗方案。延至明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形成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治疗及预后等一系列的系统认识,涌现了大量著名专家和专论。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脱疽论》载:“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昔厚味膏梁熏蒸脏腑,丹患此者,多生于手足,故手足乃五脏枝干。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侵蒲,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炼,其秽异香难解)。”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症状、治疗及预后记载可谓最详细。如:“起病不渴,口润舌和,性志寻常,无妄暴急,循礼为吉”。若“未疮先渴,喜冷无论著,昏睡舌干,小便频数……”为凶。除内服中药外,还主张应用针灸、外用药粉和熏洗等方法。并提出手术处理,“若割取之后,黑色仍漫,痛肿尤甚,败恶无脓,口干舌硬,精神不爽,食不知味者终死”。明代医家薛已《外科枢要》载:“脱疽谓疔,患于足或足趾,重者溃脱,故名之。亦有患于手,患于指者。”“若元气虚弱……患处不溃,若黑黯上延,亦多致死。”陈文治《疡科选粹》载:“脱疽发于足趾,溃则自脱,故名脱疽,难治。……如见赤黑治之不效,急去之。同于大手指疽,或云唯大趾名脱疽,其余名敦疽。”李挺《医学入门》载:“脱骨疔,以其能溃脱也。”其中薛已主张隔蒜灸,认为:“夫至阴之下,血气难到,毒易腐肉,药力不易到……不若隔蒜灸。”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称为脱骨疽,并提出用温药治之,如“凡手足之无名指,患色白而痛甚者,脱骨疽也……大人以阳和汤。”他强调外科疾病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主张“脱骨疽”以内服阳和汤、犀黄丸和小金丹治疗。清・鲍相H的《验方新编》载:“脱骨疽,……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足背腿膝,腐烂黑陷,痛不可忍。”并主张应用四妙勇安汤治疗。清・《马培之外科医案》记有“古书谓丹石温补,膏粱厚味太过,肺腑燥热,毒积骨髓,则生脱疽,盖粱贵之疾也。碑然农夫童樨,间或有之,岂亦得于丹后石家庄温补膏粱厚味乎?……又感到严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久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有落数趾而败者,有落至踝骨不败者,视其禀赋之强弱,要皆积热所致,以养阴清火为主。”提出了寒冷因素是脱疽的主要发病原因。此两段描述很似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期和后期,清・祁坤《外科大成》将病变发生在大趾的称为脱疽,发生于其他四趾的叫敦疽,其说“惟大指为脱疽,其余足指患之则为敦疽。”与明・陈文治观点相同。清・陈士铎《洞天舆旨》采用顾步汤,大补气血,以扶其正,解其毒,对“脱疽之生,止四余之末,气血不能周到也,非虚而何?”此外,吴谦等《医宗金鉴》,邹五峰《外科真诠》,顾世澄《疡医大全》,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中,均有关于“脱疽”的论述。解放以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努力发掘整理祖国医学遗产,积极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54年,河北沧州应用四妙勇安汤治疗脉管炎取得显著疗效,受到赞扬和肯定;1960年在河北召开了华北地区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交流会,进一步发掘和整理了中医中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1971年在济南又举办了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经验交流会和学习班,进一步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工作。据报道西方医学目前对脉管炎病人的截肢率尚在10%~20%,而我国已降低至1%~2.5%。近年来,中药注射液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川芎嗪、丹参注射液、脉络宁等都有一定的疗效。中药方剂和中成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血管、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等多方面作用,而有较好的效果。但总体上,中药研究没有明显进展,缺乏更精纯和高效的单体中药和中成药问世,所以中医治疗效果慢和中药方剂不便推广的局面目前尚未能改变。因此中药治疗尚需在制剂和肯定药效方面努力进取。
顶一下【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现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