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可分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等阶段。
(2)基本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血吸虫发育阶段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都可引起病变。
血吸虫病
局部瘙痒的小丘疹,数日后消退
Ⅰ型及Ⅳ型变态反应
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肺组织最明显)
肺组织充血、水肿,咳嗽、痰中带血
童虫的机械损伤作用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对机体损害较轻
成虫表面含有宿主的抗原逃避了宿主的免疫攻击
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脾大、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
相应临床表现
童虫代谢产物的作用
肝、脾的巨噬细胞增生
吞噬黑褐色的血吸虫色素
血吸虫色素被珠蛋白酶分解
嗜酸性粒细胞堆积在寄生虫周围
死亡虫体周围组织坏死
急性虫卵结节、慢性虫卵结节
成熟毛蚴的头腺分泌物有抗原性
宿主对虫卵的免疫应答
(3)虫卵造成的主要痛损虫卵沉着所引起的损害是最主要的病变。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虫卵结节。虫卵主要沉着于乙状结肠壁、直肠壁和肝,也可见于回肠末端、阑尾、升结肠、肺、脑等处。急性虫卵结节
慢性虫卵结节
①结节中心部位有多少不等的虫卵
①放射状物质没有以前多
②虫卵表面有放射状嗜酸性棒状体(Hoeppli现象)
②出现冠状带
③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
③外周有肉芽组织
④嗜酸性脓肿状似脓肿而非脓肿(为嗜酸性细胞堆积)
④假结核结节大量类上皮细胞、少量异物巨细胞,钙化等
注意:责编:cll【纠错】
【收藏此页】【大中小】【打印】【回到顶部】上一篇文章:考研复习指导之考研西医病理学辅导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