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由Tolosa[1]和Hunt[2]等首先报道,多认为病因与海绵窦非特异性炎症肉芽肿有关。临床较少见。以头痛及颅神经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需与伴头痛及眼肌麻痹的其它疾病相鉴别。本文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间住院的12例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患者,男6例,女6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29-77岁,平均49.7岁。其中20-40岁4人;41-50岁3人;51-60岁2人;61-70岁2人;70岁以上1人。急性起病8例,亚急性起病4例,其中3例为复发。起病前有劳累诱因的6例,受凉2例,恶性情绪刺激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3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1例。全部病例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以同侧颞顶部痛(8例)及眶周疼痛(4例)多见。个别病例伴面部痛(2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持续性疼痛。疼痛性质多表现为胀痛(9例),个别表现为烧灼样疼痛(2例),顶钻样痛(1例)。
1.2受累颅神经全部12例患者均为单侧受累。其中左侧8例,右侧4例。受累颅神经1-5支不等。其中第Ⅲ颅神经-动眼神经受累最多共10例;其次是第Ⅵ颅神经-展神经9例;第Ⅴ颅神经-三叉神经1、2支受累6例;第Ⅱ颅神经-视神经受累1例;第Ⅳ颅神经-滑车神经受累1例;交感神经受累1例。
1.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白细胞增高3例;脑脊液检查除2例氯离子含量轻度降低外,脑脊液压力、细胞及蛋白含量均在正常范围。
1.4影像学检查 12例患者颅脑CT、DS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检查:3例海绵窦异常改变。其中1例MRI示:右蝶窦内充满等T1长T2信号影,右海绵窦见不规则等T1稍长T2信号影;1例示:左侧海绵窦增厚,提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例示:右侧海绵窦较左侧信号混杂。
1.5治疗 本组患者在排除其它疾病,确诊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后,均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于受累颅神经多,症状重的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如:血糖、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日或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日连续3-5天,后视病情减量。对于受累颅神经少,症状轻的患者,给予强的松30-60mg/日口服治疗。同时辅以维生素族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全部患者疼痛症状均消失,颅神经麻痹症状多数明显改善,仅个别患者遗留颅神经麻痹的后遗症。
2.结果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眼眶痛为首发症状。但疼痛性质、程度表现多样。本组12例表现各异,但以同侧颞顶部持续性胀痛多见。临床报道20-70岁多见,本组最小29岁,最大77岁,以30-60岁居多。无明显性别差异。受累颅神经1-5支不等,以第Ⅲ、Ⅳ、Ⅴ1-2、Ⅵ颅神经受累多见,尤以第Ⅲ颅神经受累最多,常几条同时受累。视神经及交感神经亦可受累。本组有一例出现Horner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数正常,少数(3例)表现中性粒细胞增高。本组脑脊液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尤以颅脑MRI检查对于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有显著的意义。本组3例表现出海绵窦的异常改变。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即以眶部假瘤为特征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可以解释累及眶上裂或海绵窦前部的急性炎症综合征[3]。Tolosa和Hunt分别于1954年和1961年报道了Tolosa-Hunt综合征的临床病例。其临床诊断标准:(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侧眼眶或眶后持续性疼痛。(2)以第Ⅲ、Ⅳ、Ⅵ颅神经损害为主,可合并第Ⅴ颅神经第1支眼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及第Ⅱ颅神经损害,有或无瞳孔改变;(3)症状可持续数天、数周,可自然缓解。但可遗留神经功能损害。亦可间隔数月、数年复发;(4)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5)除外海绵窦附近病变。
本病病因多认为是发生于海绵窦、眶上裂或眶尖部的非特异性炎症肉芽肿[4]。TolosaE1954年首次报道的1例THS患者,死亡尸解发现颈内动脉颅内段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组成的肉芽组织包绕。国内管小亭报道1例病理检查诊断亦为炎性肉芽肿[5]。且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均支持此病因。
诊断需与可同时引起头痛及眼肌麻痹的疾病相鉴别。(1)颅内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颅底动脉环或海绵窦及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常可引起第Ⅲ、Ⅳ、Ⅴ、Ⅵ对颅神经的损害。其机理可能是束状动脉瘤急性扩张或动脉瘤出血,压迫,牵拉神经所致。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激素治疗不敏感。(2)鼻咽癌所致的痛性眼肌麻痹:起病较为隐匿,常逐渐加重。有眼肌麻痹,但常有鼻咽癌的其它临床表现。晚期影像学检查可显示骨质破坏,鼻咽部活检可确诊。(3)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常有家族史,青年发病多见。累及颅神经以Ⅲ、Ⅵ多见,而第Ⅳ颅神经少见,一般不累及三叉神经。颅神经麻痹一般在头痛缓解期发生,激素治疗无效。其它如糖尿病性眼肌麻痹、颈动脉海绵窦瘘、颅底脑膜炎、蝶窦囊肿等均需鉴别。因此在确诊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之前,需完善必要检查。如:血糖测定,头颅X光片,颅脑CT及MRI检查,动脉造影等,予以鉴别,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治疗上根据病变程度不同,病情重、受累颅神经多的患者可给予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病情轻、受累颅神经少的患者可给予强的松口服治疗。并结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多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恢复期辅以理疗及功能锻炼,可促进眼肌麻痹症状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