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的病因与早期预防

2009-11-26 qkzz.net A +

羊水栓塞的病因与早期预防推荐到首页 □陈梅 《医药产业资讯》2007年第12期1/2页12
  [关键词]羊水栓塞;病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c)-153-01
  羊水栓塞是一种少见而又危险的产科并发症。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羊水栓塞是羊水及其内容物进入孕、产妇血液循环所致。近年,学者们重新提出了羊水致敏的学说。羊水栓塞的起病及发展都十分迅速,死亡率很高,国内外文献报告均在70%~85%。随着社会的进步,生命质量的提高,保证妇女的生殖健康,研讨羊水栓塞的病因和预防显得十分重要。
  
  1羊水栓塞的病因
  羊水栓塞是羊水中的有形物质(包括毳毛,角化上皮,胎脂,胎粪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这一点学者们已达成共识。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子宫收缩过强(包括缩宫素使用不当),致使羊膜腔内压力增高;②宫颈或子宫损伤处有开放的静脉或血窦存在;③当胎膜破裂后羊水由开放血管或血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导致本病发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剖宫产术中生理、病理性血窦开放是其发生的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羊水中物质进入母体的致敏问题也成为近年人们关注的焦点。学者们认为羊水栓塞的表现与过敏及中毒性休克(内毒素性)相似,这些进入循环的物质,通过内源性介质,诸如组织胺、缓激肽、细胞活素、前列腺、白细胞三烯、血栓烷等导致临床症状的产生。此外,又有学者提出血管内皮素-1可能在羊水栓塞的发病上起一定作用,血管内皮素可能在羊水栓塞的早期引起短暂的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由于羊水栓塞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尚难用一种学说来解释其所有变化,故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羊水量多少能引起羊水栓塞至今无人也无法计算。羊水如何进入母体的呢?其具体途径为:①宫颈内静脉在产程中,宫颈扩张使宫颈内静脉有可能撕裂,或在手术扩张宫颈,剥离胎膜时,安置内监护器引起宫颈内静脉损伤,静脉壁的破裂、开放是羊水进入母体的一个重要途径;②胎盘附着处或其附近有丰富的静脉窦,如胎盘附着处或其附近胎膜破裂,羊水则有可能通过此裂隙进入母体子宫静脉;③胎膜周围血管,如胎膜已破裂,胎膜下蜕膜血窦开放,强烈的宫缩也有可能将羊水挤入血窦而进入母体循环;④剖宫产子宫切口目前也成为羊水进入母体的重要途径之一。
  
  2羊水栓塞的早期预防
  羊水栓塞发病率虽低,但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着分娩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为了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率和提高羊水栓塞的抢救成功率,必须根据羊水栓塞的发病原因,及时做好羊水栓塞的早期预防工作。其措施为:①合理正确的使用缩宫素,严格科学掌握指征;②妇产科医生对孕妇作阴道及宫颈检查或操作时,一定要动作轻柔、准确、避免产道损伤;③不要过多地干扰产程的自然进程,不宜随便行扩张宫颈及人工剥膜,人工破膜时需在宫缩间歇期进行且破膜时不要剥破;④宫缩过强或强直性宫缩时,应用镇静剂和子宫肌肉松弛药抑制宫缩;⑤在第二产程中严禁强力按压产妇腹部以迫使胎儿娩出;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切开子宫下段时切口宜先小,尽量吸出羊水以防止其进入子宫血窦,然后扩大切口,迅速协助胎儿娩出;⑦高龄、多产妇女分娩,应在严密监护下进行;⑧过敏体质妇女,尽量等待自然分娩。宫缩乏力,过期妊娠时应采用物理方法促进宫缩,如刺激乳头、适当活动、按摩腹壁等,在胎儿娩出前应用地塞米松药物。
  总之,在临床上由于羊水栓塞发生凶猛,我们应该针对诱因和病因严加防范,高度重视,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秀梅.阴道分娩中羊水栓塞的预防与救护[J].家庭护士,2006,4(6)32-33.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
  [3]庄依亮,李笑天.病理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GilbertWM,DanielsonB.Amnioticfluidembolism:decreasedmortalityinapopulation-basedstudy[J].ObstetGynecol,1999,93:937-977.
  [5]DeSwietM.Maternalmortality:confidentialenquiriesintomaternaldeathsintheUnitedKingdom[J].AMJObstetGynecol,2000,152:760-766.
  (收稿日期:2007-03-1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原文1/2页12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