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能性低血糖症也称神经源性低血糖症,主要见于一些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或焦虑状态的人是低血糖状态的常见类型健康搜索。高糖饮食更容易引起低血糖健康搜索的发作Berglund(1922)首先发现进食大量葡萄糖(或蔗糖)以后2.5~4.5h内动静脉血糖低于空腹血糖,每次发作历时15~20min或更久。随后能自行恢复这类功能性低血糖一般病史长、症状轻,很少有知觉丧失血糖很少低于是2.2mmol/L,此外血糖值与症状往往很不一致有时血糖值低但无症状。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术后,部分患者由于进食糖类迅速吸收健康搜索,反应性胰岛素分泌过多,而于进食后1~2h出现低血糖。此外婴儿特发性低血糖肾性低血糖(肾糖阈低下)、哺乳期、剧烈而持久的体力劳动或饥饿、医源性低血糖(给胰岛素剂量健康搜索不当)等应注意鉴别
2.可增高血糖健康搜索的激素分泌不足(1)甲状腺功能减退,由于甲状腺素分泌减少,致糖在肠道内吸收缓慢,糖原分解也减弱,且肾上腺皮质功能也可稍见低下,空腹血糖可低至3.3mmol/L,但低血糖状态不严重本病主要以全身乏力、怕冷、皮肤黄而干燥、水肿、毛发脱落、反应迟钝、便秘、女性病人月经周期紊乱、贫血等为主要表现健康搜索,即各种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2)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约半数可出现低血糖症状,多发生于空腹、早晨或食前健康搜索,有时健康搜索在餐后1~2h发生反应性低血糖,由于病人对胰岛素敏感,血糖易于下降,同时血糖值3.3mmol/L左右即可发生显著的症状。但本病有特殊色素沉着,以及乏力、体重下降和低血压。(3)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部分病例可以有阵发性低血糖;是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生长激素降低所致。临床特点为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性腺功能减退表现。
3.低血糖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须除外(1)糖尿病早期:部分糖尿病早期病人可间歇出现血糖增高及糖尿,而健康搜索在食后3~5h常有轻度自发性低血糖的临床表现,是由于B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惰性延迟反应,而致进食后胰岛素大量分泌时,肠腔中糖吸收已近尾声但本病可行糖耐量试验以鉴别(2)胰岛以外的巨大肿瘤或恶性肿瘤:一般系指胸腹腔内巨大肿瘤Laurante统计了222例胰外肿瘤产生的低血糖,其分布为间质瘤(多见的是纤维瘤,纤维肉瘤位于腹膜后和纵隔)占45%,肝癌占23%肾上腺癌10%,胃肠道癌肿3%,淋巴瘤6%其他(卵巢、肺、肾)占8%;低血糖原因为肿瘤产生胰岛素样物质或巨大肿瘤消耗过多的葡萄糖所致低血糖、肿瘤以公斤为单位计算,所以在临床注意寻找不难发现病灶,必要时可借助X线等特殊检查证实。(3)慢性肝病、肝硬化时,肝脏调节血糖浓度功能不足,加之其对胰岛素灭能不足而致空腹低血糖,血浆IRI正常或增高。但仅见于弥漫性肝细胞损害和严重肝功能不全时,此外餐后高血糖对糖耐量降低,也是肝硬化的最基本代谢障碍,故鉴别并不困难糖原沉积病时也可因糖原分解酶缺陷而致低血糖,多见于儿童临床有肝脾显著肿大。(4)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间脑病变也可引起低血糖症,需注意鉴别。(5)降血糖的药物和饮酒:外源性胰岛素和其他降血糖的药物如D860苯乙双胍(降糖灵)、水杨酸盐均能使血糖下降大量饮酒,酒精代谢需消耗辅酶NADP,使糖原异生发生障碍,并代谢产生乳酸,产生乳酸性酸中毒,使胰岛素作用增强,发生低血糖
1.一般治疗早期应用药物和饮食相结合的方法,对减轻一些病人的症状是有效的。为了减轻症状,多进食碳水化合物增加就餐次数和数量,在预期易发时间前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尤其在晚间不应限制糖类吸收较慢的食物如面包、土豆大米较好。当低血糖发作时,用快速吸收的糖类,例如水果汁或蔗糖等。病情严重的,难治性低血糖病人,可持续静脉输入葡萄糖的治疗方法。
2.胰岛细胞瘤的外科治疗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胰岛素瘤惟一有效的方法,一经诊断明确后均应及早手术治疗。因为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性昏迷,可使脑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改变故在晚期即使手术切除肿瘤,只能解决低血糖症状而已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不能改善Mayo临床组对154个病人做了手术,使85%病人手术成功,病死率为5.4%,在一些未发现明确肿瘤的病人,进行胰体尾盲切成功率明显下降,仅50%的患者病情缓解还有部分病人未发现有原发灶或转移灶,或因为肿瘤太小而暂不手术切除也有。在成功手术的病例中可以观察到在手术过程中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尽管对手术的反应多种多样健康搜索其他因素也可改变葡萄糖水平。
3.胰岛细胞瘤的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可应用于下列情况:①解除低血糖症状。②作为术前准备。③已有转移而不能切除恶性胰岛素瘤患者④拒绝手术治疗或手术有禁忌证的患者⑤手术未找到腺瘤或切除腺瘤不彻底健康搜索,术后仍有症状者。
(2)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的药物:二氮嗪(氯甲苯噻嗪)、氯丙嗪普拉洛尔(心得宁)、苯妥英钠等①二氮嗪(氯甲苯噻嗪):临床最多用的口服药是二氮嗪(氯甲苯噻嗪),这是非利尿类的苯噻嗪类药物直接作用于B细胞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和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对部分儿童特发性低血糖和个别糖原累积病Ⅰ型能迅速升高血糖,也应用于治疗胰岛素瘤。对大部分胰岛素瘤患者二氮嗪(氯甲苯噻嗪)可以抑制肌肉中磷酸二酯酶的活力。治疗剂量成人每天所需剂量根据其个体反应性而定,范围为25~200mg,2~3次/d儿童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12mg。副作用为在大剂量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水钠潴留白细胞下降。所以有心脑功能不全的病人应慎用,必要时可与利尿药合用。偶发副作用包括:厌食、心律失常、多毛。总的来说,此药比较安全,常用于特定及待手术前病人的治疗方法。也用于不适于手术及恶性肿瘤转移的病人。②苯妥英钠:1965年Beiten首先观察到苯妥英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苯妥英钠中毒时常伴有高血糖、高渗性昏迷。苯妥英钠引起高血糖是由于抑制了胰岛分泌胰岛素,机制尚不明。剂量为每天300~600mg,分3次口服。临床上胰岛素瘤低血糖发作易被误诊为癫痫发作健康搜索,使用苯妥英钠治疗而使部分症状得以缓解,导致诊断更为延误,应引起注意。③生长抑素:对二氮嗪(氯甲苯噻嗪)无效病例,可试用长效生长抑素类药物。是胰岛素分泌较强的抑制剂,但半衰期短,不能成为临床有效的药物。A.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8肽:最近证明用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8肽,对某些产生激素的肿瘤的应用已成为胰岛素瘤药物治疗的有效替代物。由于8肽有90~120min的半衰期,1天几次皮下注射,对其引起激素的分泌有稳定的作用。但是,惟一长期应用此药抑制胰岛素分泌是困难的它同二氮嗪合用可起到协同治疗作用,或用做因大剂量二氮嗪产生不可缓解副作用的二线药物。B.奥曲肽(善得定):奥曲肽(善得定)是一种具有广泛抑制作用的胃肠肽,能抑制正常胰岛细胞的分泌,也能抑制胰岛素瘤的分泌,其剂量3次/d,每次为50~150µg皮下注射,最大剂量为3次/d,每次450µg。该药短期使用使40%的胰岛素瘤患者症状减轻。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对减轻症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常带来显著的副作用健康搜索,不宜常规使用。
(4)钙离子拮抗药:包括维拉帕米(异搏定)和地尔硫卓(硫氮革酮)等。
4.化疗药物恶性胰岛素瘤由于恶性程度低临床经过相对良性,即使已有转移至肝和局部淋巴结健康搜索的病例,其病程仍长达5~6年,故仍可考虑积极治疗。对高龄、体弱者不能手术健康搜索的恶性胰岛细胞瘤病人,可采用链佐星素,对β细胞有溶解特性。此药可以减少低血糖症发作的频率使肿瘤变小及病人存活时间延长。然而这种药有显著的毒性当全身给药时,会产生短暂的恶心、呕吐、肾小球损伤和肝毒性病变。其次对恶性胰岛细胞瘤的治疗可试用氟尿嘧啶、光辉霉素(普卡霉素)、多柔比星干扰素α等健康搜索,均不十分理想。
(1)链佐霉素(streptozotozin):是由无色链霉菌培养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此药通过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对胰腺B细胞有选择性损害,对转移性胰岛细胞癌也有较好疗效。剂量为20~30mg/kg体重,静脉注射,1次/周,连续用8~10次,总量为8~10g;或每日20~30mg/kg体重,静脉注射连续应用5天为一疗程,休息6~8周后重复。也可直接注入腹腔动脉,5~10mg/kg体重,隔天1次,连用5~10次,有50%~63%的病人经治疗后肿瘤回缩,胰岛素过高症消失。但应注意对肝肾、胰的损害,并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2)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喃呋啶):本药对多数实体瘤有抑制作用,在体内能干扰阻断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从而产生抗癌作用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1~3h血中浓度达最高峰,持续时间长于静脉给药。口服剂量为200~400mg/次,3次/d也可由100mg开始3次/d,逐渐增加剂量。20~35g为一疗程副作用主要为腹泻、全身无力及轻度恶心、呕吐,皮疹或脱发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故应定期检查血象对肝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3)氟尿嘧啶(5-Fu):此药能使核酸产生变异,阻挠核酸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用量为500~750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5天后,改为隔天1次,再连用5次。一疗程量为5~15g。副作用有白细胞降低,骨髓抑制。上述化疗药物对良性胰岛素瘤皆无效。
预后:单发性肿瘤术后疗效良好,但因长期低血糖所致的精神、神经症状则不易恢复。外科手术治疗胰岛素瘤效果令人满意,国外文献报道80%~90%病人术后低血糖症状消失,国内有学者报道为95%。术后复发的原因可能有切除不彻底、胰岛细胞增生或又发生新的肿瘤,一般复发率较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胰瘘,尤其胰头部肿瘤术后发生率高达50%。术后正确放置引流管可减少其发生。手术死亡率国外报道为1%~5%,国内为4.5%。
预防:目前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