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遗传性血色病

血色病概述

2009-11-26 zhugangjian.haodf.com A +

 血色病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由于过多的铁质沉着在脏器组织所致,引起不同程度的基质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及脏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肝硬化、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内分泌紊乱、心脏和关节病变。

血色病伴肝功能不全一例报道

患者,男,55岁,职工,尿黄,间断性腹胀2年,加重伴水肿1月。于2007年5月10日收入院。平素体质一般,有酗酒史10余年,每天饮白酒150克至300克,近2年来因出现尿黄、腹胀,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平时检查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在35-65µmol/L,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轻度升高和正常之间波动,间断性在当地治疗,疗效不理想。近一月来明显加重,纳差、乏力、尿黄、腹胀、水肿。

体格检查:精神极差,皮肤巩膜深黄、皮肤针刺部位淤斑,颜面轻度水肿,皮肤呈古铜色。心肺正常,腹部稍膨隆,无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有移动性浊音(+),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轻度凹现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TBIL143.1µmol/L,DBIL57.7µmol/L,ALT300U/L,AST340U/L,r-GT68U/L,GGT276U/L,TP84g/L,ALP30.6g/L,Glu5.6mmol/L,Bun6.0mmol/L,Cr55.7µmol/L,PT31.1秒,INR1.94,FIR1.48g/L,APTT46.5秒,TT26.4秒,Blood-Rwbc8.70g/L,Rbc3.14×109/L,HB113g/L,N0.63,L0.203,PLT153×109/L。甲、乙、丙、戊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均为阴性。肾微粒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均为阴性。血清铁29µmol/L,总铁结合力48µmol/L,铁蛋白>1650µg/L,铜蓝蛋白220mg/L。肝脏MR平扫(COR,YRA,H2D,T1WI+T2WI):肝硬化,脾脏增大,少量腹腔积液,肝脏信号不均匀减低在T1WI上低于脾脏(图1),似有磨砂状改变,肝缘后方近腹壁可见少量条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考虑铁质沉积所致(图2)。颅脑MR平扫(COR,YRA,H2D,T1WI+T2WI):1.双侧豆状核T1WI信号,考虑矿物质沉积(图3);2.大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图4)伴软化灶形成(图5)。患者经护肝、降酶、退黄、抗感染,应用血制品(血浆白蛋白)及对症支持治1月后,肝功能:TBIL35µmol/L,DBIL21.7µmol/L,ALT42U/L,AST50U/L,r-GT61U/L,GGT86U/L,TP84g/L,ALB4.6gL。放血和驱铁治疗未能进行,因患者轻度贫血,加上患者不接受放血治疗,铁螯合剂毒性较大,患者肝损害较重故也不宜进行。

讨   论

血色病(hemochromatosis)是铁代谢紊乱的罕见疾病,过多的铁质沉积在肝、胰、心、脾、脑、皮肤等组织,引起广泛纤维化及脏器功能损害。临床上分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是先天性代谢障碍导致体内铁过度蓄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继发性血色病常有大量输血,长期内服铁剂,慢性酒癖并摄入含铁饮食或某些血液病等导致,临床上表现为肝硬化糖尿病,心脏病,内分沁腺异常,关节症状,皮肤色素沉着,呈古铜色及原发病表现。遗传性血色病在西方国常见,在我国罕见。近几年来,随着HFE基因、HJV基因、转铁蛋白受体2(TR2)、转铁转运蛋白(FP1)和铁调素的相续发现,遗传性血色病的相关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在我国主要是通过询问病史、家族史、结合铁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来确定。MRI检测组织器官铁质沉淀定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铁具有磁应性,当组织含铁增加时,磁共振可见到信号改变。

患者酗酒10余年,反应痴呆、颜面皮肤呈浅黑色,常误认为酒精性肝硬化肝性病容。患者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MRI检查肝脏、脑基底节铁质沉着伴有脑梗塞,血色病诊断成立,其家族成员无类似发病史,考虑为继发性血色病。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是延缓组织器官衰竭的唯一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应用铁炊具,不进食高铁食品和动物肝、血等,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可使病情得到缓解。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放血治疗并不为一般患者所接受。铁螯合剂疗效有限,毒性较大、且价格贵,不适合晚期病人应用,特别是肝硬化病人。

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血色病

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血色病均可有皮肤色素沉着,但前者的皮肤色素沉着为晦暗色,后者为青灰色或青铜色;前者一般先出现肝功能异常,待发展至慢性肝炎的后期才出现面色晦暗,后者常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待大量铁在肝脏沉积后才造成肝功能异常。

一例血色病的诊断依据

患者血糖8.2mmol/L,诊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给予保肝治疗。住院3个月,病人皮肤色素沉着逐渐加深,呈青铜色,且计算机体层扫描(CT)检查发现病人肝脏密度增强。血清铁243μg/d1,总铁结合力418μg/d1,铁饱和度58%,乙、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肝穿刺肝组织检查: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及灶状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肝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均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

第二例例血色病的诊断依据

患者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MRI检查肝脏、脑基底节铁质沉着伴有脑梗塞,血色病诊断成立,

血色病是因组织中铁的沉积过多而发生的全身性疾病。血色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色病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疾病,男性多见。继发性血色病主要由于严重的慢性贫血(重型β海洋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大量输血(一般在输血100次以上)以后,造成体内铁贮积过多所致,也有少数病例因多年摄入大量药物性铁或饮食中的铁后发生。相当多的患者嗜酒,某些酒中铁含量较高,酒精又能刺激铁的吸收,长期纵酒者肝功能损害也能增加铁的吸收。

  由于病人体内许多组织中铁的沉积过多,加上纤维组织增生,以至损害脏器的功能。临床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肥大性肝硬变和肝功能不正常、糖尿病、心功能紊乱和男性性功能不全等。由于约有50%~90%病人黑色素沉着,皮肤呈青铜色,而且常有糖尿病的表现,所以又有人称它为“青铜色糖尿病”。多数病人能耐受过多的铁贮积而没有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清铁增高达200μg/dl以上,平均约250μg/dl,血清转铁蛋白的铁饱和度高达70%~100%。血浆铁蛋白常高达500μg/L。骨髓涂片或切片见含铁血黄素明显增多。尿检、皮肤活检均见含铁血黄素,后者尚可见黑色素增多。

  去铁草酰胺试验:去铁草酰胺是一种铁螯合剂,能与铁结合,并促使铁从尿中排出。先给病人维生素C,每日200毫克,连服7天,然后肌肉注射去铁草酰胺,每公斤体重10毫克,再测定24小时尿中铁的排泄量,常超过5毫克或10毫克(正常值不超过2毫克)。

  血色病的治疗主要是减少体内铁的贮积量,可采用①静脉放血,最适用于原发性患者,但不宜用于有贫血的患者。据国外的介绍,每周可放血400毫升,至少坚持两年以上,以使血清铁降至150μg/dl左右,血红蛋白不低于11g/dl为度。正常后,可将时间间隔改为3~4个月放血一次。一般病人能承受而不会产生不良影响。②用铁螯合剂,可肌肉注射去铁草酰胺,每日每公斤体重10毫克,这样机体每天可从尿中排出铁10~20毫克;或在晚上睡眠时,用静脉缓慢滴注去铁草酰胺200毫克或更多,这样每晚可从尿中排出铁50毫克以上。同时,加用大剂量维生素C,每日1000~1500毫克,有协同作用。此外,还须对症治疗。如治疗肝硬变、肝和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原发病。性功能不全,用睾酮治疗,有助改善。根据病情,采用各种支持疗法,亦属必要。

  如果病人已出现糖尿病、肝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仅作一般对症治疗,也能再活4~5年。如果内脏器质损坏不明显时,就采用静脉放血疗法,预后较好。如果内脏器质损坏明显,静脉放血不仅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而且会使症状有所改善。

血色病疾病定义

血色病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由于过多的铁质沉着在脏器组织所致,引起不同程度的基质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及脏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肝硬化、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内分泌紊乱、心脏和关节病变。

对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疾病诊断不难,如患者有①血清铁增高,②血清铁饱和度增高③血清铁蛋白增高,应进一步做肝活检确诊,有关数值列于下表。

表血色病体内各种形式铁含量

指标                血色病      正常

血清铁(mg/L)      1.8~3.0     0.5~1.5

总铁结合力(mg/L)   2.0~3.0    2.5~3.7

 转铁蛋白饱和度(%)   80~100   20~50

血清铁蛋白(μg/L)  500~6000 男20~300女 15~250

肝含铁量(mg/g)   10~300.3~1.8

血色病的病理改变

最突出的病理变化是各脏器实质细胞内有不等量的含铁色素(含铁血黄素、铁蛋白)及非含铁色素(脂褐素和黑色素)的沉着,并伴有纤维化。

  最突出的病理变化是各脏器实质细胞内有不等量的含铁色素(含铁血黄素、铁蛋白)及非含铁色素(脂褐素和黑色素)的沉着,并伴有纤维化。

  一、肝脏

  肝含铁量常50~100倍于正常肝含铁量的上限,最明显异常是肝细胞内有含铁血黄素颗粒。主要分布在小管周边,晚期胆管上皮细胞、枯否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有铁质沉着,非特异性的变化有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几乎所有有症状患者都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纤维间隔宽窄不一,纤维束起源于门静脉周围,然后延伸,包绕一个或数个小叶,其形态学变化类似慢性胆管部分梗阻。结节内铁质沉积常是在肝细胞内,而不累及纤维组织,提示结节的形成是纤维组织的包绕,而不是存活肝细胞的增生所致。

  二、胰腺

  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细胞,都有铁的过量沉积,有症状者,胰腺腺泡结构破坏,小叶内和小叶间明显纤维化,胰岛细胞减少。腺泡细胞内及纤维组织铁质沉积明显重于胰岛Langerhans细胞,说明内分泌细胞对铁的毒性作用敏感。

  三、其他内分泌腺

  甲状腺腺泡、肾上腺髓质球状带、垂体前叶细胞(嗜酸细胞除外)及甲状旁腺都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睾丸生精上皮萎缩,但铁质沉着相对少。

  四、皮肤

  临床所看到的皮肤色素沉着多是由于表皮基底的黑色素沉着,但是,在萎缩了的真皮和表皮上,可看到含铁血黄素沉着到汗腺、血管内皮和真皮结缔组织而呈现出来的灰色色素沉着。

  五、心脏

  心脏明显肥大,心肌受累严重,肌纤维数减少,心室肌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心内膜下、收缩肌细胞含铁血黄素沉着程度转传导组织重,心肌细胞核周围可见贮铁蛋白,这些细胞变性、坏死,代之以纤维组织。

  六、关节

  滑膜细胞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相关纤维组织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超微结构显示在合成细胞、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内有铁质沉积,而巨噬细胞则几乎不含铁,软骨细胞和周围的软骨组织有继发性退行性变、钙化,有软骨下囊肿形成。

  脾脏、骨髓、脑和神经组织受累较轻。

遗传性血色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与骨髓象:血色病时血象与骨髓象无明显特异性骨髓涂片或切片以铁染色法处理后可见细胞外铁增多但对诊断无决定性意义

  ②血液生物化学检查: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的测定可作为本病的筛选试验血清铁常增高至200g/dl以上平均达250g/dl;血清铁饱和度高达80~100%;血清铁蛋白浓度也可明显增高

  ③去铁草酰胺试验:去铁草酰胺是一种铁螯合剂按10g/ml予肌肉注射后正常人24小时尿中所排出的铁<2mg,而血色病患者的排出量常>10mg本试验反映体内主质细胞中铁的含量

  ④肝脏穿刺活检:在肝组织的切片中可见到主质细胞中含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和轻重程度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乃至显著的巨结节的肝硬化诊断价值最高

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血清铁蛋白 正常

血清铁(SI)(正常值70~150μg/dl),

总铁结合力(TIBC)(正常值200~400μg/dl),

转铁蛋白饱合度(TS)正常值25%~35%),

血清铁蛋白(SF)8~17ng/L(正常值>14.0ng/L)。

血清铁DDD亚铁血红蛋白DDD转铁蛋白DD总铁结合力

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后两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肝脏、网织内皮细胞和骨髓中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内的含铁化合物主要为亚铁血红蛋白、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后两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肝脏、网织内皮细胞和骨髓中[1]。血清铁蛋白(Ferritin)是人体内分子量较大的蛋白,它与体内铁的转运、贮存以及铁代谢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铁在人体内的主要贮存形式。

铁蛋白是体内最重要的铁源,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中。铁蛋白不仅是铁的主要贮存形式,还是血浆正常成分之一。血清铁蛋白水平和血清铁平行,血清铁蛋白水平反映了铁的贮存情况。

   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是血清中铁(Iron)的转运蛋白。总铁结合力(Total�Ironbindingcapacity,TIBC)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的总量,实际反映转铁蛋白的水平。

  转铁蛋白是一个能够和铁相结合的蛋白家族,它是由670个~70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基化蛋白,分子量80KDa左右。转铁蛋白在肝内合成,其合成速度根据体内对铁的需求和铁储存状态而调解。转铁蛋白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就是结合、运输三价铁离子,从而控制体液中自由铁的水平,这不仅提供可利用铁,而且阻止了铁的沉积[3]。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清(浆)中转铁蛋白全部与铁结合后铁的总量,实际反映的也是转铁蛋白的水平。二者在铁代谢障碍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测定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血色病的误诊

 血色病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由于过多的铁质沉着在脏器组织所致,引起不同程度的基质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及脏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肝硬化、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内分泌紊乱、心脏和关节病变。

  病例女,60岁。因乏力,纳差伴皮肤色素沉着半年入院。查体发现病人全身皮肤呈青灰色,未见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腹水征(-)。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63g/L,白细胞8.8×109/L,ALT30U/L,AST48U/L,血糖8.2mmol/L,诊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给予保肝治疗。住院3个月,病人皮肤色素沉着逐渐加深,呈青铜色,且计算机体层扫描(CT)检查发现病人肝脏密度增强。查尿17-羟、17-酮测定正常,血清铁243μg/d1,总铁结合力418μg/d1,铁饱和度58%,乙、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肝穿刺肝组织检查: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及灶状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肝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均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确诊为原发性血色病。给予放血及铁螯合剂治疗3个月后,皮肤色素沉着减轻,肝功能正常,好转出院。

  案例分析

  血色病为一种罕见的铁代谢异常性疾病。它是由于十二指肠对铁的吸收异常,导致过多的铁在皮肤、肝脏、胰腺、心脏等器官的实质细胞内沉积,造成皮肤色素沉着,器官损伤和组织纤维化(如肝硬化和糖尿病)的一种疾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年龄较早,女性常于绝经后发病。

  误诊教训

  该病人的误诊原因是对血色病皮肤色素沉着的认识不足。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血色病均可有皮肤色素沉着,但前者的皮肤色素沉着为晦暗色,后者为青灰色或青铜色;前者一般先出现肝功能异常,待发展至慢性肝炎的后期才出现面色晦暗,后者常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待大量铁在肝脏沉积后才造成肝功能异常。因80%左右的血色病病人伴有肝肿大和肝损伤,因此临床医生应注意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检测在肝脏疾病的应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3-2709:36:00]   作者:孔德华   编辑:studa20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与肝脏常见疾病的关系。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血清铁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癌患者血清铁无明显升高。三组血清铁蛋白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可作为肝脏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判断病情、了解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内的含铁化合物主要为亚铁血红蛋白、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后两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肝脏、网织内皮细胞和骨髓中[1]。血清铁蛋白(Ferritin)是人体内分子量较大的蛋白,它与体内铁的转运、贮存以及铁代谢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铁在人体内的主要贮存形式。肝脏是储存铁的主要部位,以肝实质细胞中含量最多。体内铁过载和许多疾病关系密切,而肝脏作为储存铁最多的部位,而成为铁过多所致损的主要靶器官[2]。本文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铁及铁蛋白的检测,初步探讨两者与肝脏常见疾病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及分组 所有病例来自我院2007年4月~2008年4月期间住院患者。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肝硬化患者20例,其中男19例,女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取30例门诊健康体检的肝功能指标正常作对照组。

   1.2 观察方法 四组人群在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4500r/min离心5min,取血清,分别检测血清铁及血清铁蛋白。

   1.3 试剂和仪器 罗氏ELC2010电化学发光仪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清铁蛋白;Beckman-DXC800生化仪及德赛血清铁试剂盒检测血清铁。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行两组均数的t检验及求P值。

 2 结果

   测定结果和对照指标见表1。表1 对照组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测定值比较如表1所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血清铁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癌患者血清铁无明显升高。三组血清铁蛋白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3 讨论

   铁蛋白是体内最重要的铁源,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中。铁蛋白不仅是铁的主要贮存形式,还是血浆正常成分之一。血清铁蛋白水平和血清铁平行,血清铁蛋白水平反映了铁的贮存情况。摄入铁量增加,铁蛋白亦增加。可见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可以作为肝铁过载的重要指标,而肝铁过载可引起两种严重的病理后果:肝纤维化和肝细胞肿瘤,而肝纤维化可发展为肝硬化。表1可以看出,在肝炎感染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炎症反应使铁蛋白合成明显增加。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使铁蛋白释放入血或由于肝脏受损处理铁蛋白能力下降造成铁蛋白上升,铁蛋白增高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平行关系。肝硬化患者血清铁蛋白升高的同时血清铁亦同步升高,有报道认为血清铁与肝纤维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铁本身作为氧化剂,或可能是铁启动了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刺激肝脏Ⅵ型胶原合成,从而加剧肝损伤,加快了肝硬化的进程。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但血清铁却没有与之同步升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癌细胞对铁的利用率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铁蛋白有H和L两种亚基形式,H亚基和铁的亲和力小,L亚基和铁亲和力大[3]。正常成年人肝脏铁蛋白以L亚基为主,而肝癌患者肝脏中的铁蛋白以H亚基为主,H亚基铁蛋白被视为胎儿性蛋白,因其与铁亲和力小,所以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增高而血清铁没有升高。肝硬化则不影响肝脏组织铁蛋白及其亚基的含量。笔者认为,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可作为肝脏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判断病情、了解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节:低色素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铁(SI)测定意义

血清铁降低见于:⑴体内铁总量减少。最常见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丢失增多,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失血。

⑶铁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哺乳期、婴幼儿生长期。

⑷铁转运障碍,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血清铁增高见于:

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

⑵铁利用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⑶铁吸收增加,如铁剂治疗、长期接受输血、血色病;⑷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等。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测定意义

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见于:

⑴运铁蛋白丢失,如肾病、尿毒症。

⑵运铁蛋白合成减少,如遗传性运铁蛋白缺乏症;

⑶铁蛋白减少,如肝硬化;

⑷其他,如感染、肿瘤、溶血性贫血等。

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见于:

⑴运铁蛋白合成增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吸收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注射铁剂治疗;

⑶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3如TIBC增高,血清铁降低时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TIBC降低,血清铁增高时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两者均增高,提示慢性感染、肝硬化、肾病尿毒症等。

三、血清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测定意义参见血清铁及TIBC项。在缺铁性贫血时UIBC增加。

四、转铁蛋白(Tf)测定意义同TIBC,参见TIBC项。

五、血清铁蛋白(SF)测定意义

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

⑴缺铁性贫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⑵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内贮存铁减少导致的继发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增高见于:

⑴体内铁贮存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和不恰当的铁剂治疗;

⑵恶性肿瘤;

⑶急性感染和炎症;

⑷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坏死和心肌梗死等。

转铁蛋白与总铁结合力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转铁蛋白(Tf)和总铁结合力(TIBC)的检测结果,探讨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性及同一实验室内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不同血液病患者标本的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的参考范围设置具有一致性,临床应用也基本一致,检测结果间的相关性也较好,回归系数=0.9993。结论: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在参考范围设置,临床应用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检测结果间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 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相关性

  RelativityofTransferrinandTotalIronBindingCapacity

  WANGYun,ZHANGYun�xia

  BloodDiseaseHospitalofMedicalAcademyofChina,Tianjin3000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Comparingtheresultsoftransferrinandtotalironbindingcapacity(TIBC),tostudytherelativityoftransferrinandTIBCintheclinicalapplyandtheresultstestedbythesamelibrary.MethodsDifferentblooddiseasesamplesweretestedfor2itemsincludingtransferrinandTIBCtoanalyzetherelativityoftransferringandTIBC.ResultsTransferrinandTIBCwereidenticalinreferencerangeandclinicalapplication.Theresults’relativitywaswell,r=0.9993.ConclusionTherelativityoftransferrinandTIBCiswellinreferencerange,clinicalapplicationandtestresult.

   Keywords:Transferrin;Totalironbindingcapacity;Relativity

   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是血清中铁(Iron)的转运蛋白。总铁结合力(Total�Ironbindingcapacity,TIBC)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的总量,实际反映转铁蛋白的水平。但由于总铁结合力实际上是铁离子和各种蛋白的非特异结合,所以不能依据转铁蛋白的分子量将二者相互转换。同时,由于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并不相同,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究竟有多大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即对二者在铁代谢障碍疾病中应用的相关性及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选取本院门诊、住院部不同血液疾病(排除肾功能障碍)患者106例,男46例,女60例,年龄3岁~69岁。用不含铁的注射器及促凝管采集空腹静脉血,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标本无溶血、黄疸和脂血。

  1.1.2 试剂

  罗氏公司转铁蛋白(Transferrin)试剂盒,朗道公司总铁结合力(Total�Ironbindingcapacity)试剂盒,朗道公司血清铁(Iron)试剂盒,罗氏公司转铁蛋白标准液,朗道公司铁标准液,朗道公司正常值及病理高值质控物。

  1.1.3 仪器

  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

  1.2 方法

  转铁蛋白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总铁结合力采用加入已知过量的铁标准液,使血清中全部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达到饱和状态,再用碳酸镁除去多余的铁;最后用亚铁嗪比色法测定铁含量,并计算出总铁结合力[1]。测定过程及参数设置均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每份标本离心后同时检测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操作前均用标准液校正并做正常值及病理高值质控物,在质控结果在控的情况下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参考范围比较

  本实验室总铁结合力参考范围系调查所得,为40.28μmol/L~72.49μmol/L(男、女略有不同,取范围大者)。转铁蛋白采用试剂盒推荐的参考范围:2.0g/L~3.6g/L。根据参考范围将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测定值分别分为三组(见表1):Ⅰ组为低于参考范围(转铁蛋白<2.0g/L,总铁结合力<40.28μmol/L),Ⅱ组为在参考范围内(转铁蛋白为2.0g/L~3.6g/L,总铁结合力为40.28μmol/L~72.49μmol/L),Ⅲ组为高于参考范围(转铁蛋白>3.6g/L,总铁结合力>72.49μmol/L)。由表1可以看出,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在各组间的分布比例基本相同,二者参考范围的临床应用是一致的。表1 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根据参考范围分组比较例(略)

  2.2 临床应用比较

  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主要用于铁代谢障碍疾病的辅助诊断。二者在缺铁性贫血、铁代谢障碍引起体内铁过多疾病及其他血液病中的测定情况见表2。在缺铁性疾病中,有79.4%的患者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升高,升高的病例为绝大多数;而在铁过多的疾病中只有2.9%患者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升高;在其他非铁代谢障碍的血液病中,没有患者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升高。二者的升高可以有效地辅助诊断缺铁性疾病。在缺铁性疾病中,均无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降低的病例;而在铁过多的疾病和其他非铁代谢障碍的血液病中,二者降低的比例均接近20%。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的降低无特殊的诊断意义。表2 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临床应用比较(略)

  2.3 检测结果的相关分析

  总铁结合力测定的最大值、中位数和最小值分别为:108.6μmol/L、52.4μmol/L和18.6μmol/L;转铁蛋白测定的最大值、中位数和最小值分别为:5.07g/L、2.37g/L和0.93g/L。其比值分别为:TIBC最大值/TF最大值=21.42,TIBC中位数/TF中位数=22.11,TIBC最小值/TF最小值=20.00。总铁结合力与转铁蛋白比值的平均值为21.76,与文献报道的基本相符(10mg/LTF*0.2275≈1μmol/LTIBC)[2]。

   经计算,转铁蛋白(Y)和总铁结合力(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TF=0.047XTIBC-0.016,相关系数r=0.9993,说明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见,在同一实验室内用常规方法测定的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3 讨论

   转铁蛋白是一个能够和铁相结合的蛋白家族,它是由670个~70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基化蛋白,分子量80KDa左右。转铁蛋白在肝内合成,其合成速度根据体内对铁的需求和铁储存状态而调解。转铁蛋白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就是结合、运输三价铁离子,从而控制体液中自由铁的水平,这不仅提供可利用铁,而且阻止了铁的沉积[3]。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清(浆)中转铁蛋白全部与铁结合后铁的总量,实际反映的也是转铁蛋白的水平。二者在铁代谢障碍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测定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本实验室使用亚铁嗪比色法测定总铁结合力的参考范围是通过对正常人群的调查所得,而转铁蛋白尚在使用试剂盒内提供的参考范围。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转铁蛋白目前使用的参考范围与总铁结合力的参考范围在临床应用上基本相符。二者使用现在的参考范围不会给临床应用带来混乱。

   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的测定对临床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血清中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水平可用于贫血的诊断和治疗的监测。二者增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其合成增加),经铁有效治疗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妊娠时也可见到二者增高。相反,如果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对铁的利用障碍引起(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则血清中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正常或低下。此外肾病综合征、肝硬化、恶性肿瘤、炎症等也可引起二者降低。

   在同一实验室内如果控制得当,用目前常用的测定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目前测定总铁结合力的常规方法中有很多手工操作,使得其重复性及灵敏度不及转铁蛋白;若检测总铁结合力的同时检测转铁蛋白就可以增加检测和诊断的准确性。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