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异源内分泌综合征

分泌疾病所致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2009-11-26 lw.jkrj.cn A +

立即到健康社区参与热门讨论

【关键词】内分泌疾病腹泻

内分泌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在临床实践中容易被忽视,尤其当患者出现肠道症状时,临床上诊断往往只注意局部表现而忽略全身症状,而造成误诊或漏诊。现结合临床病例及有关文献,浅谈内分泌疾病所致腹泻的一些治疗体会。

  1.甲亢性腹泻[1]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腹泻很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往往以腹泻为首发表现。患者开始即以消化系统症状[9]就诊,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亢进,慢性腹泻,甚至某些感觉迟钝型甲亢症,高度疲乏与衰弱,极似晚期癌症或其他恶病质,体重明显减轻。行肠镜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阳性结果。这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而兴奋肠道,使肠蠕动加快,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大便频繁或腹泻,甚至引起顽固性腹泻,大便一般呈糊状,含较多未消化食物。但从临床特点上讲,此种腹泻常常不伴有肠痉挛性腹痛,无明显消化障碍。当临床上遇见上述情况时,要提高警惕,应仔细询问临床表现,及早行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明确诊断。目前甲亢性腹泻治疗尚没有满意方法,临床上以控制甲状腺机能亢进基础上加用止泻及保护胃肠药物,治疗原则为:抗炎、收敛、止泻。

  1.1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癌引起的腹泻[2]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癌亦可引起部分患者腹泻,多为水样便,肠蠕动增加,引起腹痛,原因不明。临床上根据影像检查确诊,治疗上可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

  1.2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4]引起的腹泻该病亦称艾迪生病,主要因皮质醇分泌不足引起,胃蛋白酶及胃酸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吸收而出现腹泻。食欲不振为早期症状之一,较重者有恶心、呕吐、腹胀,偶有腹泻。腹痛位于上腹部,系隐痛,似消化道溃疡。腹泻每天(3~8)次,便呈糊状。临床上如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特别伴有神经衰弱的症状,在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应考虑本病。治疗原则为:补充皮质醇后,腹泻消失。

  2.糖尿病性腹泻

  糖尿病引起的腹泻多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的胃肠道植物神经病变有关,自主神经病变[3]后诱发肠动力改变,肠蠕动减慢,分泌物通过小肠时间延长,导致肠腔内细菌过度繁殖,致使脂肪吸收不良,引起腹泻。腹泻[10]呈顽固性、间歇性,发作时间可为几天至几周;间歇期可为数周至数月,腹泻昼夜均可发生,约5%的腹泻患者同时有脂肪泻。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引起的腹泻,在排除药物性腹泻等影响因素后,可予以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要严格遵医嘱服用降糖药,并在合理营养的基础上,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及主食的摄入,同时可适当多吃些富含优质蛋白、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类食物。只要糖尿病得到控制,腹泻现象就会得到缓解或消失。

  3.Zollinger-Eillson综合征[2]

  高酸导致食管炎、溃疡、腹泻,导致腹泻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过高的胃酸分泌,引起粘膜的损伤,而导致腹泻,出现水样便。临床上应与普通的消化性溃疡病鉴别,同时应测定胃泌素后确诊。治疗原则为:抽吸胃液,行肿瘤切除。

  4.类癌及类癌综合征引起腹泻

  腹泻往往是类癌及类癌综合征首发症状,占腹泻病例的3/4,最多发生于阑尾,其次为回肠等肠管的一种嗜银细胞肿瘤。其能分泌有强烈生理活性的血清素(5-羟色胺)、胰舒血管素和组胺外,有的可分泌其他胺和肽类物质。此类物质可使肠蠕动亢进,并能促进小肠上皮的CAMP系统分泌增加而出现腹泻。多见于餐后或清晨,主要表现为水样便,严重时每日可达(20~30)次,也可出现脂肪泻,早期大多为间歇性,伴痉挛性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约85%患者伴有皮肤阵红发作,在数秒钟内呈现斑状皮肤潮红,出现于面、颈与上身,呈砖红及至紫红色,可昼夜多次发作。类癌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5-羟吲哚乙酸(5-HIAA)排量为(50~1000)mg(正常人为2~10mg),如排量超过40mg,加入亚硝基茶酚试剂呈紫色反应,可作为筛选试验,本病假阳性反应可见于服用利血平,或进食香蕉、菠萝、核桃之后5-HIAA排量也有正常者。治疗原则为:肿瘤切除后腹泻消失。

  5.凡-莫二氏综合征(Verner-Morrison)[2]

  凡-莫二氏综合征系胰岛素非β细胞瘤引起的大量频繁无痛性水泻,伴以低血钾及胃酸缺乏或降低的临床症候群。因其水泻严重程度可像霍乱,故又称胰性霍乱。病因尚未完全肯定,临床上多认为可能是胰岛素非β细胞所分泌的舒血管肠肽(VIP),其次为胰泌素。其引起腹泻机理:①强烈刺激小肠分泌;②激活肠粘膜的腺苷酸环化酶;③抑制胃酸分泌;④刺激胰腺分泌水和重碳酸盐,起病可急可缓,水泻可日达千余次或数十次,每日排便量可达(3000~6000)ml或更多,无脓血,无里急后重,如淡茶水,内含大量钾,可引起严重缺钾、恶性肿瘤引起者常为顽固性持久性腹泻。由于大量水分、K+、Na+、CL-丢失,故产生脱水,电解质紊乱。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后切除肿瘤,良性者预后良好,即使是恶性者术后均半数病例可获根治。

  6.原发性甲状旁腺亢[8]进引起的腹泻

  腹泻发生与高血钙刺激胃粘膜分泌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有关。部分患者可伴有多发性胰腺炎致吸收不良,出现脂肪泻或亦可引起慢性胰腺炎致糖尿病,出现糖尿病性腹泻。治疗原则为:控制原发病,对症治疗。

  7.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引起的腹泻

  甲旁减症有时可并发腹泻,推测其原因可能与低钙血症所致的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有关,腹泻伴有低钙血症,还可见于原发性与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此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本身也可引起脂肪泻。治疗原则为:宜进高钙、低磷饮食,口服钙盐和维生素D2或D3促进钙自肠吸收。

  8.胰高血糖素瘤引起腹泻

  胰高血糖素瘤亦属APUD瘤[4],肿瘤细胞分泌大量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腹泻。腹泻为间歇性,常伴糖尿病和皮肤粘膜损害。瘤切除后,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可趋正常,早期手术切除可获根治。

  9.生长抑制素瘤引起的腹泻[6]

  生长抑制素瘤较罕见,它释放大量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使血中生长激素增加,患者出现腹泻并伴有腹痛、阵发性头痛、心动过速、皮肤潮红等。同时使胃酸分泌减少,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脂肪泻。一部分病例以糖尿病为特征,故要注意与糖尿病的鉴别。

  10.前(腺)脑垂体机能亢进症[6]引起的腹泻

  导致腹泻主要原因是过多的生长激素促进细胞数增加,RNA、DNA及蛋白质合成增加,促进机体合成性代谢旺盛。此外还有“不可抑制性类胰岛素活力”,即具有类胰岛素的作用,但不受抗胰岛素抗体抑制因子的抑制,可引起血糖升高,可致垂体性糖尿病,发生率约25%,因而可出现糖尿病性腹泻。治疗原则为:根据情况可采用放射、手术、冰冻或溴隐亭、赛庚啶等药物针对原发病治疗。

  11.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6]引起的腹泻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即Simonds-sheehan氏综合症,该病可出现皮质醇缺乏性腹泻,其病因90%以上因产后大出血或肿瘤引起脑垂体前叶坏死、萎缩所致。亦可因垂体旁肿瘤或丘脑疾患引起。从而使垂体前叶分泌各种促激素的功能皆行减退、ACTH分泌不足则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腹泻及一系列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ACTH兴奋试验有助于原发性与继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的鉴别。腹泻、呕吐、失水、饥饿、感染、手术、酗酒等又可诱发危象及昏迷。治疗原则为:垂体激素治疗似最理想或垂体瘤电离辐射。

  12.异源激素综合征[7]引起的腹泻

  许多文献中称异源激素综合征为“异位激素”及“异位内分泌综合征”,但这些激素并非单纯由异位细胞组织生成,故属素源异常。目前临床发现的21种异源激素及内分泌瘤所分泌异种激素,均可引起各种酷似相应激素增多的征群,如异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症,是由肺癌等细胞分泌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而发生异源ACTH综合征;或异源性ACTH释放因子刺激垂体ACTH细胞再引起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过多皮质醇而发病,此二者都发生异源ACTH综合征伴皮质醇增多症,出现腹泻、色素沉着、急进性高血压、脆性型糖尿病等一系列症群。治疗原油原则为:行肿瘤切除。

  13.多发性内分泌瘤及其综合征

  如多发性内分泌瘤Ⅱ型(MEAⅡ),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三者共存,可引起消化溃疡、腹泻、伴皮肤阵红、高血压、高血钙、肠蠕动加速等症状[9]。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肿瘤。

  14.总结

  14.1内分泌疾病性腹泻的特点[10]①主要发生在小肠部位;②多为分泌性,吸收不良性以及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③大便为水样便或稀烂,无脓血,可含有脂肪或电解质,伴肠鸣音亢进,无腹痛或轻度腹痛。④程度较感染性肠病轻。⑤抗生素短程治疗无显效。⑥原发病控制后腹泻消失。

  14.2内分泌疾病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分泌及某些脏器中内分泌组织所形成的一个体液调节系统。正常情况下,它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基础上释放激素,从而调节体内代谢过程,脏器功能等许多生理活动,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体内外变化。一旦发病可致机体代谢和脏器功能紊乱,使激素异常分泌作用于胃肠,使其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胃肠症状和腹泻等。

  胃肠和腹泻症状在某些内分泌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些是发病的最初表现或早期唯一表现,也有内分泌疾病不直接引起腹泻,而是通过疾病本身引起激素分泌异常,间接影响其他内分泌腺功能而出现相应腹泻症状,原发病表现并不明显。因此提示我们临床工作者在诊病时一旦发现以上特点的腹泻,就应首先想到有无内分泌疾病的可能。再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细心查体以及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从而及早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Weetman.APControversyinthyroiddisease[J].JournaloftheRoyalCollegeofPhyscianofLondon,2000,34(4):374-380.  2陈灏珠,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68.  3李益明,朱禧明.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73-275.  4SchusdziarraV.Glucagonoma-somatostatinoma[J].ZGastroenterol,1999,1:33-35.  5许曼音.肾上腺皮之功能减退症.中华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065-3071.  6朱宪彝,主编.临床内分泌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5.  7GagelRF.Multipleedocrineneoplasia.In:WilsonJD,FosterDW(ed).WilliamsTextbookofEndrocrinology.9th.ed[J].Philadephia:WBSaundersCO,1998:1627-1643.  8陈曦.老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和治疗[J].甲状实用老年医学,2008,22(4):252-253.  9张宁湘.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甲亢误诊1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3):3127.  10刘德荣.糖尿病性腹泻35例临床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2):63.

点击查看更多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