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婴儿低镁(MG)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多年来通过生物化学、生理、病理生理、物理化学、营养和儿科工作者的大量实验和深入研究,已在这些领域内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通常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人工喂养: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证实,人乳、牛乳、羊乳中所含的钙(CA)、磷、镁(MG)三者之间有密切的相抗关系。如磷、钙(CA)的摄人量增加,则钙(CA)和镁(MG)在小肠内的吸收量均可减少。用牛乳或羊乳喂哺的人工喂养儿,镁(MG)的含量虽比母乳高3倍,但其钙(CA)和磷的含量也同样增加3倍。由于这三者有拮抗关系,人工喂养儿的镁(MG)和钙(CA)在小肠内的吸收量就要比人乳喂养儿少,其血镁(MG)和血钙(CA)也较母乳喂养儿低,而血磷则较高。因此,人工喂养儿较易患低镁(MG)性手足搐搦症。2.呕吐:患有贲门松弛、幽门痉挛、幽门肥大性狭窄以及急性尿路感染等疾病的患儿,常伴有较频繁的呕吐。有人发现,胃液中除含有钾、盐酸、胃蛋白酶和凝乳酶等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镁(MG)。婴儿在反复呕吐后,不但有大量的镁(MG)随胃液和呕吐物吐出,而且进食也较少。由于患儿在呕吐后镁(MG)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所以极易并发低镁(MG)血症而发生惊厥。3.腹泻:患严重感染性腹泻的婴儿,由于肠蠕动增快,肠内含镁(MG)的食物未经消化吸收,迅速随粪便泻出,再加上病儿胃纳差,摄人量又少,故易引起血镁(MG)偏低而出现惊厥。4.其他:口服氯化铵或静脉注射乳酸钠溶液以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的醛固酮增多症,均可使患儿尿镁(MG)排出量增加,导致血镁(MG)降低而发生低镁(MG)性手足搐搦症。孩子在家里一旦发生惊厥,做父母的切勿惊恐万状,一定要沉着、冷静,并立即针刺或用拇指指甲掐患儿的人中穴止痉。同时迅速送病儿到附近医院去请医生作进一步的处理。若系低镁(MG)惊厥,注射镁(MG)剂后可使血镁(MG)上升,惊厥停止。在用镁(MG)制剂治疗惊厥之后,还应治疗贲门松弛,幽门肥大性狭窄、急性尿路感染、感染性腹泻以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原发性疾病,因为只有消除上述病因,才能使小儿的血镁(MG)上升到正常水平,根治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