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4)

2009-11-25 www.zikao365.com A +

  第十一章儿童少年期心理障碍

  一、进食障碍

  1.神经性厌食:本病常见于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95%的患者为女性。病人对发胖或体形改变发生担忧或恐惧而自动拒食,以至引起体重明显减轻和妇女停经为特点。这种厌食并非由于某种躯体疾病引起。病前性格大多具有拘谨、刻板和强迫性特征,也有部分属癔病性或分裂性性格。

  2.神经性呕吐:这是一种由早年的精神因素及教育不当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主要是突然起病也可突然终止的反复性呕吐,而查体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的症状。

  3.异食症:这是一种非寄生虫的长期摄入不可食物质的食欲倒错现象,患者强烈地喜食不可食食物。

  二、语言障碍

  1.口吃。口吃涉及正常的言语节律受阻断,表现为频繁发生不自主的言语重复,发音的延长或停止,同时伴有跺脚、摇头、拍腿、挤眼、歪嘴、上身摇晃或嘴唇颤动等。

  2.选择性缄默症: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育也无障碍而表现的缄默不语。本症一般较为少见,大多数起病于3-7岁儿童,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原因常由于受惊、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所引起。这类儿童平时往往受到父母的过分宠爱或过分保护,致使患儿过分依赖于大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3.言语发育迟缓:是指小儿言语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年龄组儿童的言语发育水平,表现为言语发育与其年龄不相称,虽到该讲话的年龄尚不能以言语表达。

  三、睡眠障碍

  1.梦游症。又称“夜游症”、“睡行症”或“梦行症”。本症以屡次在睡眠中突然起床行走和作出一系列复杂动作,而当时患者的意识不完全清醒和发作后记忆不起为主要特征。

  2.夜惊:本症以屡次从睡眠中突然觉醒,并伴有惊恐样尖叫为主要特征。

  3.梦魇:也是睡眠时的一种惊恐反应,特征与夜惊不同,它是指极度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气来或得不到帮助的一种令人惊恐的梦。

  四、功能性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缺乏控制排尿的能力,表现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地昼夜经常不自主排尿,而且这种遗尿并非由某一种躯体疾病引起。原因:大部分儿童的遗尿症是由于受惊,环境的突然改变,缺乏亲人照管、过度疲劳或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在儿童形成了控制排尿能力后再出现遗尿现象的,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管教不一致,离开父母被寄养他处,学校恐惧或其它精神紧张等因素造成的。遗尿本身对儿童来说又是一种精神紧张刺激,反过来又加强了遗尿现象。

  五、抽动症和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抽动症,又称“习惯性痉挛”,指一种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常重复或交替出现的,且仅限于一组肌群的不随意运动。其中最常见的是眨眼、挤眉等面肌抽动。有些儿童在抽动时,由子胸、腹或横隔肌的收缩而发出咕哝声或其它嘈杂声,就成为有声抽动。在以后,经过数月或数年遂产生不自主叫喊、犬吠声或似动物嗅叫,或发出无意义的字句、急促刻板的咒骂和秽语,形成抽动秽语综合症。可给子安定类抗焦虑药,对抽动秽语综合症则公认氟哌啶醇。

  六、儿童和少年行为障碍可分为两部分,即习惯障碍和行为障碍,习惯障碍:表现在身体方面,如吸吮手指、咬指甲,拔头发和手淫等;行为障碍:指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如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过分依赖,逃学和病理性说谎等等。

  七、◎多动综合症:是指儿童表现与其实际年龄、心理生理发育阶段明显不相称的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任性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其智力中接近正常,但可有学习困难、运动功能不协调或技巧能力的发育迟滞。本症名称很多,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MBD)和注意缺陷障碍(ADD)。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①活动过度;②注意集中困难;③任性冲动。当前较为盛行的学说是多动症的发生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社会因素涉及家庭环境及社会教育对多动症的影响,如家庭内部关系紧张,父母离婚、家庭破裂、幼年丧母、自幼得不到感情上的温暖,或者父母动辄打骂患儿,均可使潜在多动症罹病危险性的小儿发病,或加重已患多动症小儿的病症。

  八、儿童与少年期神经症

  一般分为①焦虑症、②恐怖症、③强迫症、④癔病、⑤神经衰弱,其中以癔病最多见,癔病和神经衰弱大多发生于少年期。

  1.焦虑症:临床分为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和迥避性障碍三种类型。

  2.恐怖症:表现为患儿强烈地全神贯注地沉湎于对可怕刺激或情景的恐惧,这种恐惧几乎是毫无道理的,与引起恐惧的外界刺激不成比例,且不因解释而消失,根据恐怖的对象可把恐怖症分为三大类:①对身体损伤的恐惧;②对自然事件的恐惧;③对接触学校或其他集体场合的恐惧。

  3.强迫症:(1)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但以强迫动作较多见,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2)其病因主要与①病前性格有关,患儿病前性格多表现谨小慎微、拘泥细节、胆怯怕羞、好思考,非常注重整齐和清洁等,但智力发育一般良好。②而患儿所受的家庭教育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③其家长往往要求小孩做到十全十美和一丝不拘,过于限制、约束或阻止他们的积极性,以致患儿精神过度紧张,极易形成强迫性症状。④此外,患儿的父母和同胞中患有强迫症的也比一般家庭为多。

  4.癔病:分为(转换型)癔症和(分离型)癔症两大类。

  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发生主要与精神因素和躯体因素有关,如持久的精神紧张,学习负担过重、过度疲劳和家庭环境不良等因素均可引起神经衰弱,尤其在某些躯体虚病后肌体虚弱的基础上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发生神经衰弱。

  九、儿童少年期精神病:1.精神分裂症。2.儿童抑郁症:抑郁症主要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障碍。它不仅包含负性情感,如忧愁、不愉快,更多的是一种怠惰、空虚和高兴不起来的情感,年龄较大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可以产生自我否定、自无贬低及绝望的想法。

  儿童抑郁症的基本情绪表现为低沉、无用感及绝望感。这类抑郁可分为急性抑郁、慢性抑郁和隐匿性抑郁三种类型。

  抑郁和一个人对环境的感知方式有关。现多数者认为抑郁症可由各种因素引起,在儿童尤为重要的有如下几种:①分离与丧失。②蔑视和抛弃。③地位和态度的改变。④父母患有抑郁症。

  3.婴儿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以同外界接触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病。1943年,坎纳最早介绍这一名为“情感接触中孤独性障碍”的特殊综合症,因此曾称为“坎纳氏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①极度孤独感;②言语交往削弱;③固执地坚持同一格式;④特殊依恋。

  第十二章环境应激与老年期心理障碍

  一、老年期的环境应激。当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时,机体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引起应激的内外环境因素称为应激源。应激源无论是愉快的还是厌恶的,产生的应激反应都是一样的,所以叫做“非特异性反应”。

  适当的应激对机体的生存有积极意义:如没有对饥/渴的应激反应,我们就会被饿死、渴死;适当的应激反应会让机体以积极的准备状态去迎接各种挑战,适应环境。但如果应激反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心身方面的疾病。

  二、很多老年人产生了烦躁,抑郁情绪,感到茫然,有时还会产生一时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失调,所谓“离退休综合症”就是指这个时期的反应。

  三、朋友、同事的死亡又是老年人的一项重要精神刺激,这对老年人有三点坏处:①过度沉浸在失去好友的悲痛之中,难以自拔,会加重心身方面的疾病;②又失去一位好友,使本来就很小的社会交往圈子又缩小了;③接连不断的噩耗在不断给予老年人强烈的暗示,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了,随时随地会找到自己头上来。所以,朋友同事等同龄人的去世对老年人无疑是一个应激源,会引起焦虑,抑郁情绪乃至心理障碍。

  四、老年期容易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联的综合征。有两种最容易发生:

  ①急性脑综合征,以意识障碍为主;②慢性脑综合征,多表现为痴呆状态。老年期的心理障碍特点,多伴有躯体疾病。老年期心理障碍的症状极不稳定,有时是变化无常的。环境因素对老年期心理障碍的经过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五、老年期痴呆:是与脑的老化有关的心理障碍,并以痴呆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老年人中,特有的、且发病率高的是老年痴呆和脑血管性痴呆。此外,老年前期的脑萎缩性心理障碍(疾呆)则称之为早老性疾呆。

  1.早老性痴呆:老年前期的脑萎缩性心理障碍称之为早老性痴呆,为初老期多发,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症状的某种脑病变性疾病的总称。代表有:①阿尔采木氏病、②匹克氏病和③克雷兹费尔特-雅克卜病(CJD)

  2.老年痴呆分型:①单纯型②忧郁型③燥狂夸大型④妄想型。

  六、老年期神经症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可分为:疑病、焦虑、强迫症和老年癔病等四种类型。

  第十三章心理障碍的治疗及预防

  一、心理治疗:又称为精神治疗,是一套区别于生物治疗和化学治疗的治疗方法。从广义上讲,凡是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语言、表情、态度、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的作用,去影响、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和行为等,从而达到改善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都可认为是心理治疗。但从狭义上说,心理治疗则专指心理治疗家所实施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

  二、三个学派对心理治疗的观点

  1.在欧美各国,心理治疗十分盛行,尤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最大。

  疗法的特征:通过联想、移情作用以及对梦和失误等的解释,从病人的无意识中发掘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尤其着重于发掘病人在幼年时期的“性创伤”。弗洛伊德认为,这些被压抑在幼年期的创伤是造成紧张状态,导致心理障碍的根源所在。

  2.由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等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衍生出一套行为治疗的技术。这种治疗方法所强调的是学习的意义,认为不正常的行为与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再训练而得以矫正。常用的治疗技术有:系统脱敏法,冲击法、厌恶法、示范法、代币制管理和生物反馈训练等。

  3.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被看作是心理疗法的“第三势力”。主要有:

  ①患者中心疗法、②存在主义治疗、③完形疗法。在几种人本主义治疗中,由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是最为突出的。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治疗者应对当事人采取同情、尊重、理解和诚实的态度,以发挥其个人的潜能,从而摆脱困境。反对治疗者以指导人自居,而与当事人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折衷主义心理治疗是针对具体病人的具体情况,从所有心理治疗中选择有效或有用的理论、方法和惯例的心理治疗。

  三、心理治疗的形式1.三种层次水平:①支持性心理治疗②教育性心理治疗③重建性心理治疗。2.个别心理治疗:以一位治疗者和一名治疗对象组成一个治疗单位,一般不需要第三者参与。

  四、精神分析疗法的主要治疗技术:1.自由联想,这是精神分析最基本的技术;2.梦的分析;3.移情分析;4.阻抗分析;5.钟氏认识领悟疗法。

  五、行为治疗。1.系统脱敏法:亦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治疗技术,这种方法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2.厌恶疗法:亦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较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做法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3.暴露疗法:亦称暴露冲击疗法,是前述系统脱敏疗法的极端形式,也就是一次性脱敏。其做法是让患者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情境,或置身于严重的恐怖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4.示范疗法;5.操作学习疗法:是在斯金纳的操作学习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系列行为矫正技术,主要使用阳性强化技术去增强或塑造患者健康的行为,从而取代或克服那些不良的反应,消除病态的表现。6.行为塑造法;7.代币券法:又称标记奖励法

  六、认知治疗: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1.认知疗法基本观点:认识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治疗者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2.目前认知治疗技术种类发展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疗法使:①60年代初:艾利斯创始的理性情绪疗法;②60年代中期:由贝克研究的认知转变法;以及由梅钦鲍姆倡导的认知转变法。

  七、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

  (1)社会适应行为。(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3)人格的稳定性。(4)挫折的耐受力。(5)社会交往能力。

  八、预防的三个组成部分:

  1.初级预防:即帮助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避免或消除种种危机和刺激,防止情绪混乱或心理障碍的发生,或者说减少一般人群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2.二级预防:即尽早发现心理已有不正常的人,从而开展较迅速的心理和医学的干预,同时也包括设法缩短病人的病程和降低复发率。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的目的是要减小心理障碍的危害和后遗症。

  九、多肯认为,下面的顺序是预防和控制心理异常的最佳方案:

  (1)努力改变不利的社会环境;(2)在社区内培养应变能力;(3)发生危机后进行调解;(4)努力使出现问题的个体康复;(5)注意病情最为严重的病人。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