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脓肿

硬脑膜外脓肿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2009-11-25 www.med126.com A +

  疾病名称(英文)extraduralabscess拚音YINGNAOMOWAINONGZHONG别名中医:脑痈,西医疾病分类代码脑部疾病,耳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由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致的颅骨骨板与相邻的硬脑膜之间的脓肿称硬脑膜外脓肿,是常见的和病情最轻的一种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位于鼓室盖、鼓窦盖或乳突盖与颞脑硬脑膜之间的脓肿称颞脑硬脑膜外脓肿;位于乙状窦与乙状窦骨板之间的脓肿称乙状窦周围脓肿。脓肿位于颅后窝乙状窦内侧称小脑硬脑膜外脓肿。中医释名西医病因中医病因本病多由于化脓性中耳炎失治或治疗不力,脓毒走窜于脑,正气起而御邪,正邪相争相待,正气不能促邪尽退,邪毒亦不能深入髓海,故局限于硬脑膜外为脓痈。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病理硬脑膜发生感染后即出现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炎性渗出物聚集于硬脑膜与颅骨骨板之间而形成脓肿。脓肿周围的肉芽组织可包绕脓肿,如病菌毒力弱而患者抵抗力较强,耳部感染又无急性发作,小的脓肿可潜伏较久而无明显症状,如脓肿穿透保护性肉芽组织,可引起硬脑膜下脓肿、脑膜炎、脑脓肿等其他颅内并发症。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脓毒走窜,形成脑痈
证候:患侧头痛、低热,且每随耳内流脓增多而减轻,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见头痛剧烈,高热,呕吐,抽搐。
辨析:①辨证:以患侧头痛、低热,随耳内流脓增多而症状减轻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脓毒侵脑,正气不虚,正邪相持,脓痈局限于硬脑膜外,故仅有患侧头痛及低热;耳内流脓增多,脓毒得以外泄,故诸症均可减轻;若脓毒壅盛,正不胜邪,脓肿日渐增大,内犯髓海神明,故可见头痛剧、高热、抽搐诸症。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1、本病常在乳突手术中偶然发现,故手术探查可确诊。2.单纯的硬脑膜外脓肿,一旦引流,症状迅速好转,但本病常为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之首,故应注意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发病病史症状体征本病大多缺乏典型症状,有时无症状。脓肿较大时,可常见患侧头痛、低热。有时可见中耳突然大量流脓且有明显搏动。偶见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1.尽早清除中耳乳突病灶。
2.即行乳突探查术,发现天盖或乙状窦骨壁破坏,应扩大暴露至正常硬脑膜5mm以上,以利引流。硬脑膜或乙状窦壁上的肉芽组织不必完全刮除,以免感染扩散或引起脑脊液耳漏。如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虽无骨质破坏,也宜凿开天盖或乙状窦骨板探查。
3.全身应用厂谱抗生素及抗感染药物。中医治疗脓毒走窜,形成脑痈
治法:托里排脓,解毒散结。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加味。薏苡仁20g,附片10g,败酱草20g,生黄芪30g,白术10g,白芥子10g,茯苓10g,泽泻10g,赤芍10g,蒲公英20g。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