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高发区,到我们消化内科门诊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很多。一些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非常紧张,担心会变胃癌,这家医院看看,那家医院看看,整天吃很多药;还有一些人,胃不舒服了,就熬着,或随便买点药吃吃,到了后来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1月11日下午2时30分,市区公园路温州书城三楼多功能厅里坐满了听众,大家认真地聆听了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郑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健康讲座,郑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知识,指出了人们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治疗和随访中存在的很多误区。
胃是易出问题的部位
讲座一开始,郑医生就给现场的听众作了一次人体消化系统知识的普及教育。他在屏幕上向大家展示了一张人体消化系统解剖图,详细地介绍了食物从口腔进入食道到胃,经过胃的蠕动碾磨逐渐到了十二指肠,再到小肠吸收,最后食物的残渣被送到大肠直至排泄的整个过程。说明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也是一个容易出问题的部位。
郑医生说,胃的形状很像一颗豆子,有4层结构,最内一层是黏膜,有很多皱壁,呈桔红色,黏膜上有许多腺体分泌胃酸等帮助我们消化食物。
胃是一个贮存器官,它的最大容量可达3000毫升,相当于6瓶矿泉水,当胃内容量增加到1500毫升以上时,胃腔内的压力和胃壁的张力才有轻度增高,这时,人就会感觉到“吃饱”了。所以我们吃东西要有一个度,吃得太多,胃就会受损。
胃的另一个功能是初步消化。胃壁分泌大量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结合胃的蠕动碾磨,能使食物初步分解消化。胃的蠕动力量很强,它们会让食物变得细小,经过幽门到达十二指肠继续消化。平时医生告诫大家吃饭要细嚼慢咽,就是为了减轻胃的工作量。
不同的食物在胃内停留消化的时间不同,如液体仅停留5~10分钟,大米、面食停留约1小时,蛋白质停留2~3小时,脂肪停留4~5小时。人饿了喝一碗稀饭一会儿肚子就空了,而吃块肉就不容易饿,这主要是跟食物的状态和产生的能量相关。我们平时大多是进食混合性食物,停留3~4小时。所以,一日三餐的时间是比较合理的,要定时进餐。
现在做胃镜不可怕了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失去正常的桔红色,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皱壁变细、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黏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颗粒状。黏膜活检显微镜下表现为黏膜腺体数量的减少,往往会伴有肠化甚至有不典型增生。
“很多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演变模式(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紧张害怕。其实不必过分紧张,但也不能无所谓。”郑医生强调说。“只要你进行科学的治疗,病变是可以稳定的,甚至是可逆的。在治疗过程中随访特别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随访的主要手段是做胃镜检查。许多人害怕做胃镜,感觉很难受,可喜的是,现在有许多胃镜检查形式可供大家选择,除了普通胃镜,有无痛胃镜、鼻胃镜,减轻了大家的心理负担。鼻胃镜非常纤细,它避开了对舌根的刺激,检查时恶心与难受感减轻很多,在日本开展较为普遍,现在市三医等医院也已开展。日本人把做胃镜检查视为一种常规的体检手段,查出很多的早期胃癌,值得我们借鉴。
随访做胃镜的时间长短可视胃黏膜活检情况而定,如胃黏膜活检结果为轻、中度萎缩及肠化,可1~2年复查一次,中重度萎缩及肠化伴轻度不典型增生,可6个月左右复查一次,重度萎缩及肠化伴中度不典型增生,根据具体情况密切随访,必要时行胃镜下胃黏膜剥离术或胃黏膜切除术。慢性萎缩性胃炎随访 10~20年,约8%患者出现恶变,但恶变往往出现在上述病理变化较严重的情况下。
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如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的并不一定厉害,但胃黏膜萎缩得厉害,有些临床表现得很厉害,上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检查结果反而很轻,这些信息都提示我们要注意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