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1.腮腺、颌下腺及腭部包块, 质硬, 边界不清, 固定不活动, 局部有触压痛及自发性疼痛; 或近期生长迅速, 出现面神经轻度麻痹或完全麻痹, 临床上应考虑涎腺恶性肿瘤。
2. 腮腺或颌下腺区长期缓慢生长的肿块, 近期突然迅速增大, 活动度变差, 或出现疼痛或面瘫等神经症状, 即应考虑混合瘤恶性变。
3. 涎腺造影检查, 可表现为侵蚀性破坏, 导管有缺损中断, 远端导管出现部分或完全不充盈、管壁不光滑, 也可出现分支导管破坏、碘油外漏等征象。范围较广的肿瘤, 应做ct及mri检查。
4. 病理检查, 涎腺癌特别是腮腺癌常在术中做冰冻切片检查, 肿瘤切除后, 再做石蜡切片确诊。
【治疗】
1. 治疗原则以手术切除为主, 原则上应彻底切除。
2. 颈淋巴结转移灶应作颈淋巴清扫术, 常在切除原发癌同时做联合根治术。
3. 颌下腺原发癌至少行舌骨上清扫术。
4. 腭部原发癌手术切除, 应做上颌骨次全切除或全切除。癌进入腭大孔、翼腭管者, 应连同翼腭管、翼突一并切除。
5. 腮腺原发癌可根据面神经受累情况, 决定是否保留面神经。对于与癌粘连或穿入肿块不易分离者, 原则上将面神经连同肿瘤整块切除。易分离而肉眼观察未遭破坏退变的面神经可以保留。术中加用液氮冷冻治疗或术后行放射治疗。
6. 放射治疗对腺样囊性癌有效, 不能手术的患者, 可行放射治疗。手术配合放射治疗, 可以降低复发率。腺样囊性癌发生血行转移者, 也可配合化学药物治疗。
(实习编辑: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