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2009-08-10 联合早报 A +

  药物诱发的多种肝脏病理损伤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90%的患者以急性肝损伤为主。

  (一)急性肝炎样表现

  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可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黄疸可有可无。主要血清生化特征是ALT显著升高,>正常上限值2倍,或ALT/ALP比值≥5。急性肝炎样表现可由多种药物所致,如四氯化碳、氯唑西林、氟烷、异烟肼等。中止用药后病情可迅速改善,并常在1~3个月内彻底恢复。少数病情严重尤其是未能确定病因而继续用药者可并发肝功能衰竭。一旦出现肝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90%。

  在未能及时中止用药者中也有人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二)急性胆汁淤积样表现

  可分为单纯性胆汁淤积和胆汁淤积性肝炎。血清生化特征是ALT正常上限值2倍或ALT/ALP比值≤2.单纯胆汁淤积的主要表现是黄疸和瘙痒。结合胆红素、ALP、GGT增高,ALT正常或轻度升高。能引起该型损伤的药物不多,以雌激素类药物为主,中止用药后病情可完全恢复。

  药物引起的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典型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胆道梗阻,。可表现为上腹痛、发热、寒战。中止用药后症状迅速消失,并可在几周内完全恢复。少数病人也可慢性化,临床表现类似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部分药物性肝炎患者可同时存在急性肝炎样损伤和急性胆汁淤积性损伤的组织学改变,被称为混合型急性药物性肝炎。患者可有黄疸,血清生化特征是ALT及ALP均升高,ALT/ALP比值在2~5之间。此型患者预后好,很少发生肝功能衰竭。引起此型的常见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非甾体消炎药、磺胺类、大环内酯类以及丙氧芬等。

  (三)脂肪肝样表现

  组织学呈巨泡性脂肪肝者较常见,常由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药物所引起。其病理改变与酒精、糖尿病、肥胖等因素所致脂肪肝相似,临床表现类似慢性肝炎,少数继续用药者可进展为肝硬化,但病情演变过程缓慢。

  组织学显示微泡性脂肪变者常由抗惊厥和抗癫痫药2一丙戊酸钠、四环素、非阿尿苷等药物引起。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妊娠脂肪肝,可有恶心、呕吐、上腹痛并易迅速出现肝功能衰竭的表现,但血清生化特征仅表现胆红素和ALT轻度升高。由于微泡性脂肪肝可损伤线粒体DNA诱发无氧代谢,故患者常有高乳酸血症。

  (四)其他表现

  某些病人的表现类似于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部分病人的表现还可类似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某些抗白血病化疗药物(如白消安)和少数中药偶尔还可引起静脉闭塞性疾病,导致肝内小静脉闭塞,迅速出现腹腔积液、肝肿大、黄疸等临床表现。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