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脓肿系咽旁间隙化脓性炎症所形成的脓肿。咽旁脓肿(parapharyngeal abscess)系咽旁间隙化脓性炎症所形成的脓肿。咽旁间隙为颊咽筋膜和椎前筋膜间的潜在性间隙,上起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内则为咽上缩肌及颊咽筋膜,外侧为腮腺,前外方为下颌骨升支及翼内肌,后为椎前筋膜。咽旁间隙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又分为茎突前及后间隙。咽旁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及少数淋巴结,前与腭扁桃体相邻,内与咽后间隙相隔。
患侧颌下区及下颌角后方肿胀,触诊时觉坚硬而有压痛。严重者肿胀范围可上达腮腺,下沿胸锁乳突肌而达锁骨上窝。如已形成脓肿,则局部可能变软。咽部检查,可见患侧咽侧壁隆起,充血,扁桃体及腭弓被推向中线,但扁桃体本身未见病变。但因脓肿位于深部,由颈外触诊时,不易摸到波动感,故不能以有无波动感为诊断咽旁脓肿的依据。必要时可在颈外压痛最显处试行穿刺抽脓。
治疗方案
脓肿形成前,以消炎疗法为主。一旦脓肿已经形成,须经颈外径路切开排脓。在局麻下,以下颌角为中点,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纵切口,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软组织进入脓腔。排脓后,置入引流条,切口部分缝合。
疾病治疗
积极抗感染,适当补血补液和加强支持疗法。脓肿形成及时切开排脓。
(一)经咽部引流:在咽部肿胀最明显处切开排脓。
(二)经颈部引流:以下颌角为中点,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纵切口,亦可于下颌骨下缘平行在其他下方约1cm处作一横切口。皮肤切开后,用血管钳纯性分离软组织直至脓肿,排脓后置引流条。创口可部分缝合。
保健贴士
1、多饮水,吃软食 尤其在儿童,这些部位是发生感染的常见部位,故咽旁隙头、颈部最易受感染的间隙之一。
2、感染初期 以消炎治疗为主。为防止炎症扩散及并发症的发生,可应用足量抗生素及磺胺药。局部热敷或理疗。病人卧床休息,多饮水,吃软食,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及缓泻剂。
3、脓肿形成期 须经颈外径路切开排脓。在局麻下以下颌角为中心,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做一纵行切口,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软组织进入脓腔。排脓后冲洗干净,放置引流条,缝合部分伤口并包扎之。每日换药一次,宜用抗生素液冲洗脓腔。
4、咽旁脓肿多发生在儿童,除发烧外,首先给家人发现多为吞咽障碍,言语不清,误以为患儿咽部有异物,遇此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