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定义:
多发生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如头皮、面部、胸部、背部、腋窝、会阴及皱褶部),本病属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典型损害为暗黄红丘疹或斑片,表面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本病好发于成年(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的青年人)及婴儿,与体质有关,中医称之为“白癜风”、“面游风”、“面游风毒”等。
二、病因:
西医病因:
目前病因暂时不甚清楚,一般认为其发病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免疫功能紊乱
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的异常增殖或感染。
① 免疫功能紊乱——临床常见过敏体质及艾滋病患者易得此病;
② 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的异常增殖或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如遗传、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嗜酒、环境等因素,引起皮脂腺亢进,分泌油脂过多,导致皮肤表面正常菌群失调,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生长增多所致;
③ 其他因素:精神紧张、饮食结构、化学刺激、洗头过勤、生活无规律、B族维生素缺乏等都会导致此病发生。
中医病因:
① 风热血燥:肌热当风,汗出不畅,风邪侵入毛孔,郁久血燥生风,致肌肤失养而成,临床表现以干性皮损为主,基底微红,上覆粉末状鳞屑,舌红、苔薄,脉弦细;
② 肠胃湿热:饮食不节,过多嗜食肥甘厚腻,湿热内蕴,加之风邪外侵,胃经湿热挟风而成,临床表现以湿性皮损为主,多为红斑、糜烂、渗出、油腻性厚痂,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三、病理改变:
①毛囊漏斗部灶性海绵水肿;
②毛囊口“唇缘”可见鳞屑及结痂,毛囊口及两侧表皮角化不全,其中有均一红染的浆液及中性粒细胞;
③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构成毛囊角栓。
临床一般病理改变:
A、急性期:轻度灶性海绵水肿,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侵润,可有少许中性粒细胞,真皮浅层血管明显扩张,真皮乳头水肿;
B、亚急性期:轻度灶性海绵水肿,银屑病样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浸润,毛细血管明显扩张,毛囊角栓;
C、慢性期:毛囊角栓,内有角化不全,表皮银屑病样增生,浅层血管周围稀疏的淋巴细胞侵润,浅层血管丛的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明显扩张。
四、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①常见于皮脂腺分泌较旺盛的成年人及婴儿;
②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部、背部、腋窝、会阴及皱褶部,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
③皮脂溢出较多的部位,出现暗黄红色丘疹或斑片,上有油腻性鳞屑或结痂,边界清楚,对称分布,自觉瘙痒,病程长,易反复;
按部位及损害的轻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
1、头皮
开始为大片灰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后逐渐扩展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大型斑片,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厚痂并出现脱发;
2、面部(包括耳、耳后、颈)
一般有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病史,由头皮蔓延而致,多为黄红色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疹;
3、胡须
①须疮——毛囊口轻度红肿、发炎伴小的淡褐色结痂,顽固难治;
②播散性红色、油腻性鳞屑,脓包形成较深,累及整个毛囊;
4、躯干
开始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后渐成中央为细糠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大片油腻性鳞屑的环状斑片,好发于前胸及肩胛骨间;
5、皱褶部
常见肥胖中年人,以播散性摩擦性红斑形式存在,红斑边界清楚,覆有油腻性鳞屑;
6、四肢
多为湿疹性斑片;
7、婴儿
表现为红斑,覆有鳞屑,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
五、诊断:
1、好发于成年人及新生儿;
2、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如头、面及皱褶处等;
3、皮损以暗黄红色斑片或斑丘疹,边界清楚,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为主;
4、病程长,易反复,伴不同程度的瘙痒。
六、治疗
因为目前仍未明确发病原因,治疗上只能依据长期的临床用药来总结;
治疗原则:去脂、消炎、杀菌、止痒;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1、内服药治疗:
①口服维生素B2、B6或复合维生素B等(促进氨基酸和脂肪的代谢,通过口服降低皮脂分泌,调节病变皮肤免疫,减轻炎症反应。);
②瘙痒甚者可予抗组胺药,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或四环素、红霉素等
2、外用药治疗:
短期使用硫磺制剂及皮 软膏;头皮损害可用煤焦油制剂,如泽它洗剂,还可用2%酮康唑洗剂(采乐——抑制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的繁殖,降低睾酮水平,影响角朊细胞和皮脂腺细胞的活动。)
3、近年来使用二氧化碳-氦氖激光治疗脂溢性皮炎脱发,对改善头皮损害有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网上搜查,极少使用激光治疗脂溢性皮炎;
中医治疗:
1、证型:风热血躁(干性脂溢性皮炎)
治法:疏风清热,养血润燥。
2、证型:肠胃湿热(湿性脂溢性皮炎)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