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本病可分为3型。同一家族中发病者都属相同类型。
1、Ⅰ型即慢性(非神经)型 是最常见的一型,其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约为正常人的18%~40%。发病年龄可自生后数月至70岁间的任何阶段,多数在学龄前期因肝、脾肿大和贫血就诊。在发病早期,仅有脾肿大和轻度贫血。随着病程进展,脾脏增大显著,并出现脾功能亢进现象,贫血显著,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减少。至晚期时,生长发育显著落后,腹部明显膨胀,各种症状加重,贫血加重,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常伴有感染和皮肤粘膜出血倾向。淋巴结轻度肿大。肝功能受损,常见食道静脉曲张、Ⅸ因子等凝血因子缺乏。骨髓被浸润导致严重骨痛和关节肿胀,X线检查可见普遍性骨质疏松、髓腔增宽、股骨远端呈烧瓶状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局限性骨质破坏甚至骨折。年长患者面部和四肢暴露部位常见色素沉着和肺部浸润症状。
2、Ⅱ型又称为急性(神经)型 发病年龄自新生儿期至18个月,以3~4个月为多见。其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低于正常人的5%,是预后最差的一型。初起症状以哭声微弱、吸吮能力差和肝脾进行性增大为主,继而出现吞咽困难、斜视、头后仰等症状。多数患儿在6~9个月时发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喉喘鸣、惊厥和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症状。肺内可有大量戈谢细胞浸润或并发肺炎,多有咳嗽、呼吸困难和紫绀。一般在2岁以内死于肺部感染。
3、Ⅲ型即亚急性(神经)型 较少见,其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约为正常人的12%~20%。本型常在2岁左右时发病,初起以脾肿大为主,肝脾肿大发展缓慢。经过3~7年的无明显症状期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斜视、肌痉挛、智能低下和惊厥发作等。晚期出现骨骼病变、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减少和出血症状。患儿常在神经症状出现后2年左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