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LCM病毒属RNA型病毒,大小为50mm左右。在形态学和血清学上与拉沙病毒、Machupo病毒、Tacaribe病毒等相似,故亦属于沙拉病毒(arenavirus)。病原体有许多致病性(亲不同组织性、毒力等)不同的型别,但各型具有相同的组特异性抗原。病毒在56℃不1小时可被灭活。在乙醚、甲醛、紫外线及pH<7时均易被破坏。在50%甘油、-70℃长期保存。本病毒在鸡胚或鼠胚纤维母细胞组织培养中能够生长,对小鼠、白鼠、豚鼠、田鼠、兔、猴等均具致病力。
【发病机理】
本开门见山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首先侵入呼吸道时,可在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故不少病人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病毒入血后导致病毒血症,可能过血脑屏障而感染脑膜细胞。本病死亡者极少;故很少有关其病理学改变的报告,主要的发现是脑肿胀、脑膜及脉络丛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出血、坏死等。但也曾有报告中枢神经系统并无病进改变,而病变仅见于肺、肝、肾与肾上腺等脏器。
【流行病学】
本病呈世界性分岂有此理,一般呈散发,以秋冬季为主。实验室的意外感染,可致本病的暴发流行。国内很少有本病的报道。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小褐家鼠、田鼠、野生啮齿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病鼠的尿、粪、唾液、鼻分泌物等中均含有病毒,使尘埃或食物受染,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使人感染;与病鼠的皮毛、排泄物接触也可感染发病。男女老幼均具有易感性,年长儿童及青壮年的发病率较高;实验室工作者、动物饲养者等的患病机会较多,一次感染后(包括隐性感染)均可敬获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尚无人传人传播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