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组织增生和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灶。
肺部感染从支气管炎开始,有化脓怀肉芽肿,多发性小脓肿形成。在脓肿内可见到硫磺颗粒,周围为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嗜酸粒细胞和浆细胞,再外为纤维性病变。病变累及胸膜,引起胸膜炎或脓胸,并可穿破胸壁形成瘘管。本病特点为破坏和增生同时进行,在病变结疤痊愈的同时,仍可向周围组织扩展。
病因学
发生在人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以色裂放线菌(actinomyces israeli),此菌为厌氧、革兰氏染色阳性、非抗酸性的。很多人口腔内有此菌存在,由于炎症可引起组织缺氧和抵抗力降低,有利于放线菌生长和蔓延,可侵及涎腺。
病理改变
放线菌侵入组织后,可引起组织坏死及形成脓肿,其中有放线菌颗粒(actinomy cotis granules)或称为“硫磺颗粒”(sulphur granules),由菌体和菌丝组成,色淡黄,直径可达数百微米。镜下见嗜碱性不规则分叶体,中央部呈均一性,边缘部有辐射状分支细丝,细丝顶端常有胶体鞘膜,形成玻璃样杵状体。周围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细胞环绕,再外周为上皮样细胞、巨细胞、嗜酸性细胞及浆细胞,最外层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