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过程虽属良性,并具有自限性,但其病程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以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肝脾肿大、皮疹及核单细胞显著增多为特点。往往因免疫异常而致全身多器官受累,可有多种并发症,故积极治疗实属必要。
本病以晚秋、初冬发病居多。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经口传播,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属中医"温疫"、"喉痹"、"黄疽"范畴。目前西医对本病无针对性治疗方法。我们近年来选用银翘白虎汤为主治疗本病9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92例患儿均为我院住院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与国家体检标准》[1]中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9例,女性33例;年龄<1岁者6例,1~3岁者39例,4-7岁者32例,>7岁者15例,年龄最小者3/12岁;发病5d内入院者48例,半个月内者32例,半个月以上12例。
入院时体温正常12例,发热80例,其中37.4℃-38.9℃ 39例,39.1℃、39.9℃30例,40℃以上者11例;伴咽峡炎、扁桃体炎者88例,浅表淋巴结肿大者78例(其中肿大程度超过3em×3cm者25例),咳嗽54例,肝脏肿大39例,脾肿大17例,皮疹16例,肝功能检查异常23例,心肌酶异常44例;3个以上器官受累37例,心、肺、肝、脾、肾、骨髓等6个以上器官受累3例;在有舌、脉象记录的84例中,舌质红82例,舌苔黄或黄腻55例,舌苔白或白腻26例,少苔3例;脉数或滑数75例。
治疗方法
选用银翘白虎汤为主施治,药物组成为金银花10g,
连翘10g,生石膏15g,知母6g,大青叶10g,僵蚕6g,桔梗6g,天花粉10g,芦根10g,甘草6so每日1剂,水煎服用。伴咳嗽频作酌加麻黄、杏仁、桑白皮、浙贝母;伴淋巴结肿大明显或肝脾肿大酌加夏枯草、益母草、桃仁、赤芍、丹参;伴皮疹酌加荆芥穗、紫草、黄芩;湿蕴中阻,舌苔厚腻者酌加藿香、滑石、薏苡仁;后期有明显津伤阴亏者酌加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石斛等。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相关部分,临床痊愈:体温正常,各项症状及病理体征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好转:体温正常,部分症状或病理体征尚未消失,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尚未恢复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未改善者。
治疗结果
经上述治疗,临床痊愈68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74%。其中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3d内者37例,4-7d者34例,8d以上者9例;退热时间最短1d,最长20d,平均4.7d。咽峡炎、扁桃体炎7d内恢复正常者72例,14d内恢复正常者16例。淋巴结恢复正常者62例,明显缩小但尚未正常者15例,无明显变化者1例。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在7d以内者37例,14d以内者11例,14d以上者6例。肝脏回缩时间在7d以内者5例,14d以内者15例,14d以上者7例,2例出院时尚未见明显变化。脾脏回缩时间在7d以内者3例,14d以内者7例,14d以上者6例,1例出院时尚未见明显变化。肝功能检查18例恢复正常,5例尚未完全正常。心肌酶检查28例恢复正常,16例尚未完全正常。92例住院天数最短7d,最长75d,平均24.9d。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者均有发热,持续1~3周,颈后三角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特征性表现,咽痛,呈咽峡炎、扁桃体假膜,肝脾肿大,根据病毒侵犯不同器官,可出现相应器官的改变。
中医药治疗传单,根据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传单属中医温病范畴,本病因多为温疫时邪,以热、毒、瘀为主要病理特点。温疫邪毒入侵,极易化热化火,邪毒滞留经络,热灼津液成痰,邪毒客于血脉肌肤,气血凝滞形成瘀。痰热互结,积于少阳经络,发为痰核(故见浅表淋巴结肿大)。积瘀互结日久渐成肿块,难于消散导致徵瘕积聚(肝脾肿大)。
温病后期因邪热久羁,烁动真阴,出现虚烦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中医学"温病"范畴,可依据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指导临床实践。在本次试验研究中,我们观察到本病以发热(86.96%)、咽红肿痛(95.65%)、舌质红(97.62%)、舌苔黄(65.48%)、脉数(89.29%)为主症,或伴淋巴结肿大,或伴咳嗽,或伴肝脾肿大。毒邪自口鼻侵入,内犯肺胃,气分热盛是其主要病机。
咽喉口鼻为肺胃之门户,肺胃热毒上攻,气血壅滞,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毒热内燔,炼液成痰,痰火上攻,结于颈项、鼠溪(腹股内)则见淋巴结肿大;邪热壅肺,肺失宜降,则见咳嗽;邪热郁于肝胆,瘀血阻络,则见肝脾肿大。故治当以清气透邪、解毒泻热为法,选用银翘白虎汤。
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透邪;生石膏、知母人肺胃两经,清气分之大热;四药共为君药,以透邪泻热;栀子清三焦之火,大青叶泻火解毒,僵蚕化痰散结,桔梗宜肺止咳,利咽止痛为臣;佐以天花粉清热化痰、解毒消肿生津,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解毒且调和诸药。上药相合,使邪去正安,机体得以康复。